捧哏:某乙
逗哏:某甲
甲:各位观众,你们好!
乙:大家好!
甲: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
乙:嗯、、、
甲: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某甲读成语》。某甲,也就是我。今天我、、、
乙:你等等,你等等。
甲:怎么了?
乙:我们不是来说相声的么?你怎么讲起课来了?
甲:说相声??和你么??
乙:对啊!和我说相声。
甲:这个、、、你是谁、、、??
乙:啊??我是某乙啊!
甲:哦,我想起来了。忘了告诉你了,我临时改了主意。
乙:改了主意?
甲:对,今天我决定不说相声了。改给大家上课。
乙:你??、、、怎么会这样啊?
甲:没办法,现在说相声都没有人听了。为了混口饭吃,我只好给大家讲讲课了。
乙:你行么?别人上台讲课的可都是名家呀。不是教授,就是博士。
甲:你放心,我怎么地也说过几年相声,自信嘴皮子还可以。
乙:这不是嘴皮子的事情啊,需要有知识的。
甲:你怎么知道我没有知识?我所讲的就是知识。
乙:真服了你了。那我怎么办?
甲:你嘛,你可以下去找个座位坐着听。
乙:嘿,这就赶我下台了。
甲:你也可以在这里站着听,但是你得遵守讲坛的规矩。
乙:什么规矩?
甲:在我讲课期间,你不能提问,不能质疑,甚至不能在私底下自己嘀咕。
乙:这不成了你一家之言了么?
甲:一家就一家。你什么时候见过两个老师一起上课的?
乙:还真没见过。
甲:明白了吧?
乙:明白了!
甲:那你还不赶紧下去?
乙:呵呵,我想,我就站这里听你讲好了。靠近一点接收知识比较快。
甲:遵守规矩啊!
乙:嗯!
甲:嗯?
乙:、、、、、、(捂住嘴巴)
甲:各位观众,这一讲的题目是《某甲读成语》。某甲,也就是我、、、
乙:知道是你啦,废话。
甲:你你给我下去!!!
乙:对不起!对不起!我不说,我不说还不成么。
甲:遵守规矩啊!!!
乙:、、、、、、(捂住嘴巴)
甲:大家都学过成语吧?应该都知道每个成语都有它想表达的意思在里面吧?
乙:嗯、嗯、嗯(点头)。
甲:比如说,成语一帆风顺,就是说做某件事情很顺利的意思;朝三暮四,就是说一个人很容易改变主意,反复无常。
乙:嗯,没错。
甲:嗯?你说什么了?
乙:没什么,没什么,心里话,心里话。
甲:是的,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成语。但是!大家是否能真正理解那些成语的意思呢?
乙:词典上面不是都有注解了么?
甲:啊,没错,有的观众或许会是这么想。但是,你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意思。我现在就要来给大家讲解成语的更深层意思。
乙:请讲。
甲:就拿上面说过的成语“朝三暮四”来讲。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很容易改变主意。但是,这个成语的深层意思,或者说是原意,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
乙:哦?
甲:或许大家也知道了,成语“朝三暮四”有个典故。古时候,某国的一个人,他养了一群猴子。刚开始的时候呢,他是早上喂给猴子们四个水果,下午喂三个。结果猴子们到了下午特别的不满。于是这个人就想了法子,他把早上改成喂三个水果,下午改为喂四个水果。果然,这么一改,猴子们就高兴多了。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了。
乙:没什么特别啊,大家伙都知道的。
甲:但是你们看,古时候的这个典故里,并没有现在所说的‘人很容易改变主意’这个意思吧?
乙:嗯、、、好像没有。
甲:大家可以想一下,其实人类随意改变主意的时候多了。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典故是说人改变主意的。但是为什么偏偏就选择了这个典故来表达这一层意思呢?
乙:那您的意思是?
甲:我觉得,古人并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朝三暮四”其实就是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次经验总结。
乙:什么自然规律?
甲: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吃早饭的时候,只要吃三两就够了;吃晚饭则需要四两”。
乙:啊这个是怎么理解出来的?
甲: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人们是通过对猴子的饮食习惯长期观察,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乙:啊!感情古代中国就有自然科学家了。
甲:那当然了,你以为随便一两个养猴的山野村夫也能总结出一句成语来的么?那是我们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正是由于他们不遗余力的到处推广宣传科普知识,才使得这成语能够留传到今天。
乙:啊?但是书上明明说是、、、、、、
甲:你叫什么叫?什么时候轮到你质疑我了?简直没有一点课堂纪律!
乙:、、、、、、(捂嘴巴)
甲:书上说什么了?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乙:、、、、、、(举手)
甲:你又想干吗?
乙:我想到了另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朝秦暮楚”,想请你解析一下这个、、、
甲:近什么近?你懂不懂成语的?早就跟你说过,不要提问,不要质疑了。你偏不听,自己跑出来丢丑。
乙:那这意思是、、、?
甲:“朝秦暮楚”,这是古代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想象。
乙:什么想象?
甲:古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乙:马呀。
甲:你觉得一个人骑着一匹马,早上从秦国出发,下午就能到达楚国么?
乙:如果是千里马的话、、、应该可以吧?
甲:没有什么如果!科学家讲究的是事实!你以为千里马到处都有啊,如果是那样,也就不需要有伯乐了。
乙:讲究什么事实?
甲:事实就是,当时的交通运输能力相当落后。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就想象着,在未来某一天,人们必定能够生产出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真正实现在一天之内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的想法。
乙:啊!就是这个想象啊?
甲:于是,科学家们把这个想象编成了成语,写到书上,到处宣传。要让后代子孙统统继承这个伟大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朝秦暮楚”了。
乙:哦,我明白了。就像法国的凡尔纳,他写的飞机、潜艇都变成了事实。唉,只可惜他们不懂得成语,要不然也不用写那么长的小说来宣传志向了。
甲:对!
乙:还对那?有这么理解成语的吗?
甲:那是你们不懂。在这方面,我们的某些台湾同胞要进步得多了。
乙:怎么讲?
甲:比如说成语“罄竹难书”,你知道什么意思么?
乙:知道啊,这个成语是比喻罪恶多得难以说完。
甲:错!!!
乙:这怎就错了?
甲:根据最新词解,“罄竹难书”指的是「用尽竹子都写不完」。
乙:啊,是这个事情呀,我明白了。那你是不是也觉得“三只小猪”也是成语呢?
甲:“三只小猪”?
乙:对,三只小猪!
甲:这个、、、这个、、、,“三只小猪”说的是什么来着?
乙:你不知道三只小猪的故事吗?
甲:呵呵,我思考了一下,没发现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这个故事呀。
乙:当然没有了,这外国的童话故事。
甲:原来是外来品呀,难怪、、、
乙:别难怪了,你觉得这“成语”如何?
甲:从字面上来看,“三只小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你先说说这个故事吧。
乙:好吧。咳咳,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芳草茂密的牧场、、、、、、
甲:你能不能简短点啊?
乙:哦,简短点。有三只小猪分别盖了三个房子。
甲:小猪盖什么房子?
乙:这是童话故事!
甲:哦,接着说吧。
乙:一个盖了草房,一个盖了木房子,一个则盖了钢筋水泥房。
甲:不错呀,很自由的'创意发挥。
乙:什么啊,这样的自由可是要付出代价的。
甲:什么代价?
乙:大灰狼来了,一脚一个,很快就把草房子和木房子给拆了。
甲:后来呢?后来呢?
乙:后来,大灰狼一头撞在混凝土房子墙上,死了。
甲:啊,就这么地就死了呀。可惜可惜。
乙:你可惜个什么劲啊。
甲:大灰狼为什么要拆房子呢?
乙:这个、、、我怎么知道!
甲:哦,我知道了。就像现在的钉子户,以前老旧的草房木房统统都要拆迁。
乙:你扯到哪里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扎实,不要偷懒。要不然盖出个草房子、木房子来,后患无穷啊。
甲:没错啊,现在的钉子户真是的。都这么老旧的房子了,还不肯盖新房子。
乙:你不要打岔啊,你说说这个能不能算成语?
甲:呵呵,呵呵,有寓意嘛,应该可以。
乙:那你用这个成语给造个句子看看?
甲:用“三只小猪”造句?
乙:对。
甲:我想想,有了“现在的钉子户啊,真是三只小猪!!!”
乙:啊!!!这是什么意思啊?
甲:这个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不肯拆迁的人,就像三只小猪一样,不肯盖一些认真扎实不偷懒的房子,后患无穷啊!!!
乙:瞧瞧,把我的话都用上了。那里面不是还有一只小猪盖的房子很不错么?
甲:哎,对哦。这么看来,这个典故里应该包含着两个成语的。
乙:这就成典故啦?
甲:一个是“两只小猪”,一个是“第三只小猪”!
乙: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你别着急,我给你造个句看看,你就明白了。
乙:再怎么造也不行!
甲:你看着“两只小猪的旧房住户们,非常羡慕地看着第三只小猪住进了新房”。意思就是说、、、
乙:你不用说了,感情现在猪都住高楼大厦了。
甲:不是的,我是说、、、
乙:你啊,你慢慢说啊,我看我还是早点到台下去好了。
甲:你别走啊,我们再聊聊、、、、、、
鞠躬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