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王昭君的“人鬼未了情”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把她藏在心底,藏在他精神的家园。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很想她,想她了就会约了她说话。他没有任何其它的杂念,只是想对她倾诉。他是谁?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也;她是谁?西汉元帝后宫美眉、和亲达人王昭君是也。他们两人虽然不能生于同一时代,却演绎过一段世间罕见的“人鬼未了情”。
少年时代的第一次“约会”:轻柔的安慰,如同静静的一株百合,在午夜里,一点一点入了他的心。
白居易出生在动荡不安的中唐初年,“安史之乱”遗祸末了。“五六岁始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岁解读诗,十五能属文。”“居易幼聪慧绝人。”“十五六始知有进士”,从此找到了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找到了读书人的出路。然而,一直到二十九岁才进士及第,其间十多年颠沛流离与怀才不遇是他最不能承受之重。
十七岁那一年,白居易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王昭君,从此他心里有了牵挂,淡而绵长的,是微微微的甜蜜的醉。
这一年,他们“约会”了,他为她写下了二首同名诗。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是画图中。”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在诗中,白居易用的是王昭君的口吻,诉说自己的困顿与希望:眼前虽然“愁苦辛勤憔悴尽”,未必就没有“黄金赎蛾眉”的那一天。王昭君似乎在安慰白居易,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早点睡吧,别想太多,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白居易陡然觉得全身心都放松了,是那种卸下千斤重担般的轻松。
初入官场的第二次“约会”:《青塚》旁洒一掬清泪,你可曾听见我的.倾诉?
经多方奔走,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学,白居易在二十九岁时终于被君王“赎回”。公元八0八年,除左拾遗,虽位在八品,却是皇帝的近臣,有了施展才华、参与政事的用武之地。他在《初授拾遗献书》中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诗人对君王抱着幻想,以为自己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可以实现。两年来,“位不足惜,恩不忍负,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庭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 因而使“权豪遗近者相目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足见白居易在朝中处境之艰难,他也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危机。
约在做拾遗的后期,他第二次与王昭君“约会”了。这一次,白居易是叙述倾诉者,王昭君只是静静地倾听,体贴如冬夜里的一杯暧茶。
白居易为此写下《青塚》一首:“上有饥雁号,下有枯蓬走。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娄(土字旁)。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纠纷。逐使君眼中,西施作嫫姆。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不见青塚上,行人为浇酒。”
通过作者的叙述和议论,用昭君沉怨千古的悲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涉世者的悲剧。“埋闭蛾眉久”透露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与婉惜,“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表示了诗人对画工对权臣的不满,“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的议论,反映了现实官场的黑暗。作者所引出的劝世不为的结论,表现了诗人在现实面前无可奈何的苦闷心理,实质上是对统治者失望的表现,这种思想深深地烙上了老庄的印记。
老实说,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心情的复杂的,颓废、消极、失望、不平等等皆有,“郁郁如苦雾”的泪眼中,王昭君似乎在他的想像里繁盛,天簌一般地倾听着他的牢骚,她不会刨根问底地探寻他发泄的缘由,也不会嘲笑他的孩子气,她只是在倾听。
元和十年秋,厄运终于落到了白居易头上,于是,就有了第三次“约会”。
在《与杨虞卿书》中记载较详细:“去年六月(指元和十年六月)盗杀右丞相於通衢中,迸血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惊,不知所云。仆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国辱臣死,此其时耶!苟有所见,虽畎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日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诬以伪言,或诬以非语。且浩浩者,不酌时事之大小,与仆言当否,皆曰:‘丞郎、给事,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权臣们借这一由头,织罗“有伤明教”的罪名,终于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到江州后,他写了一首《昭君怨》记录“约会”过程:“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速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何经一向恨丹青。”在诗中,他向王昭君完全敞开了心扉,明为写明妃,实质说自己,谈理想,论现实,表义愤,展胆量,特别是“君恩薄如纸”一句,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说明白居易的思想在发展变化,他的这种见解在前人的咏昭君诗中是难得一见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这首《昭君怨》不仅是白居易咏王昭君最光辉的一篇,而且是所有诗人咏王昭君诗中最光辉的一篇。
在这次“约会”中,王昭君已完全成了白居易的红颜知己,是冰肌雪骨一般的妙人,她将永远如同一树花似的,在白居易的思绪里总也开不完。
第四次“约会”:是近距离的探望,听她浅浅的笑声、浅浅的话语,审美情趣骤变。
白居易三年江州司马任满,升忠州剌史,途经昭君村,他的梦便再没有离开过,他将自己寄存在这个村庄里。他在《过昭君村》里这样写道:“灵珠产无种, 彩云出无根;亦如彼殊子, 生此遐陋村。至丽物难掩, 遽选入君门;独美众所嫉, 终弃于塞垣。唯此希代色, 岂无一顾恩?事排势须去, 不得由至尊。白黑即可变, 丹青何足论!竟埋岱北骨, 不返巴东魂。惨淡晚云水, 依稀旧乡园。妍姿化已久, 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遗老, 指点为我言。不取往者戒, 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 烧灼成瘢痕。”
把这首诗,放在白居易整个咏王昭君诗的系统中分析,赵炎发现,王昭君的形象似乎又遥远起来了,甚至有了一些凡俗的意味。“至今村女面, 烧灼成瘢痕。”不但王昭君成了村女,容貌也被烧伤了。而且,从“独美众所嫉”、“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等句子来看,白居易显然在为帝王开脱。
在江州时,他认为:“宦途自此心长别。”“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还说:“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显然作者以为这一辈子是要终老江州的,宦途无望。但这时,却要升他之官,自然他认为这是皇恩泽及,“为感君恩须暂起,庐峰不拟住多年。”“假着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为君王开脱,在情理之中。
所谓距离产生美,此话一点不假。自从白居易去过昭君村以后,这段“人鬼未了情”就戛然而止了。此后,他一直没有专题咏叹王昭君,也没有萌生再次“约会”的念头,仅在六十二岁时,同几位客人嘲笑一雪中骑马的妖女,在结尾处点到了“王昭君”三个字:“雪中君看何所似?王昭君妹写真图。”
这时的白居易身为大官,有禄有位,有闲有酒,他的命运与王昭君再无任何相似之处,他的精神家园也不再需要王昭君了,记忆中仅存“貌为后官第一”这样一个美妙的外形,有几分风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