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三重结构

秦风学

《边城》的三重结构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最有影响力的是小说《边城》。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的三重结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三重结构

  在大学读中文系的时候,对沈从文没有印象。那个时候,文学史还是按照左派传统编写的,对政治右倾的作家不是被屏避,就是作为批判的靶子。参加工作后,忽然发现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作家。他们披着历史的烟尘,横空出世,光芒万丈,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学的浪潮。在这群作家里面,除了钱钟书、张爱玲、徐志摩等之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边城》篇幅不长,名气却非常之大。可以这样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的不朽地位。可是,《边城》好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沈从文写《边城》的时候,语言已经走向成熟。但是,这种语言尽管独特,仍不免生涩。不怕别人笑话,读第一遍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后来一点一点琢磨,才把一句句冰冻的文字融化。情节呢?也说不上曲折离奇,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以致于觉得《边城》不像小说,更像一篇诗化的散文。那么,《边城》到底靠什么征服了读者呢?

  要想了解《边城》的奥秘,就必须了解《边城》的三重结构。

  走进《边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结构。在第一重结构里,人物是翠翠,核心是爱情。的确,大部分读者欣赏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爱情。什么是翠翠式的爱情呢?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腐蚀下的现代社会,翠翠式的爱情已经像原始生态一样越来越稀少。现在,爱情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借口。有时候,是欲望的借口;有时候,是利益的借口。就像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样,现在也已经很难找到翠翠式的绿色的爱情。但是,越是稀少,越是渴望。越是稀有的东西,就越是珍贵。所以,翠翠那种完全天然的不被污染的绿色爱情就特别令现代人向往。在《边城》里面,翠翠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读完《边城》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可爱的翠翠在脑海里就再也挥之不去。给文学画廊增添一个永恒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所以,《边城》也因此而成为经典。

  也许,大部分读者到此就打道回府了。但是,这仅仅是《边城》的第一重结构。继续向前走,就看到了《边城》的第二重结构。那些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读者,会对《边城》里面翠翠的`生活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的确,沈从文在《边城》里,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笔墨描绘了淳朴的湘西。沈从文在湘西出生,成长。在湘西的时候,他生活得也许并不快乐。但是,当他来到北京,来到喧哗的城市的时候,这个灵魂上打着太深湘西烙印的乡野之人就陷入了痛苦。没到过城市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农村,没到过农村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城市。当沈从文在《边城》把淳朴的湘西像化石一样挖掘出来之后,被所谓的文明熏陶得心灵扭曲的现代人忽然发现了自己的丑陋。于是,他们开始向往。于是,《边城》就成了他们流浪的灵魂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边城》还有第三重结构。这个第三重结构,在《边城》无处不在,同时,又埋藏很深。当你沿着文学的羊肠小道在湘西的群山中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就会遇见一座哲学的高峰。在这个哲学的高峰上,隐藏着古今中外哲学和宗教的全部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就是死亡。这也是沈从文最深刻的地方。沈从文说过:爱与死为邻。在《边城》,只要有爱的地方,就有死亡的影子。翠翠的父亲因为爱而死,翠翠的母亲因为爱而死,爷爷最担心的事情是翠翠像妈妈一样为爱而死,翠翠为了爷爷的爱幻想着自己去死,天保大老因为爱翠翠也爱弟弟而死,傩送二老因为爱翠翠也爱哥哥而体验着死。小说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很多人记住了这句话,却不知道为什么记住了这句话。在这句话里,渗透着的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那个执着的死亡意识。死亡给人一个爱的天堂,同时,也让人更加明白生的意义。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也许是一个更加伟大的真理:“未知死,焉知生?”生命如诗,死亡是一个个斑斓的文字;生命如歌,死亡是一座座华丽的舞台;生命如彩虹,死亡是经历风雨的蓝天;生命如兰舟,死亡是承受一切的大海。

  拓展阅读:《边城》读后感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合上书,我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

  《边城》里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他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予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名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