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边城》中看人性的缺陷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从沈从文《边城》中看人性的缺陷,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是一部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一个发生在水边的爱情故事。湘西边地的小山城“茶峒”风景如画,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人。山城的白塔下,摆渡的是相依为命的爷孙俩:老船夫年逾古稀,却精神饱满;外孙女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倚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的船客奉献着“茶峒”人的古道热肠。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都爱上了温柔恬静的翠翠,老大天保走车路,向老船夫提亲,然而,翠翠却钟情于老二傩送,哥哥知道真实情况后,为了成全弟弟,便自动退出,驾船下桃源,却不幸遇难身亡。傩送因哥哥的死悲痛万分,在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浇灭了心灵深处爱的火花,驾船离家寻找哥哥的尸身,一去不回。老船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带着人生的遗憾溘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外孙女。爱着老二的翠翠带着心酸和苦涩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小说的最后这样写:“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分明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沈从文笔下的桃花源一样的社会,不能不引人深思。沈从文在小说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将人生当作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人性美在原始状态下能够得以保存,他试图用爱和美来美化人性,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而《边城》的结局:爱情的破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和离家出走,怎能不让人陷入无边的怅惘呢!作家一再去强调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样一种“独特的人生形式”下,出现这样让人心痛的结局,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更是作家的良苦用心。
小说的第一章就交代了翠翠母亲的悲剧,同时也为下文翠翠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这实际上是一种预兆。文中说她:“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看去,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在这样一场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爱情中,弥漫的是浓重的悲伤,这种悲伤的表面是悲壮的,而悲壮的背后却隐含着宿命般的必然。毕竟,那里是一个落后、愚昧、麻木的小山沟。在强大的道德力量的压迫下,翠翠的父母显得是如此的孱弱,可怜无助,没有人生价值的体验,没有自觉抗争的意志,更没有改变命运的力量,严峻的现实注定他们只能成为这场爱情中无辜的牺牲品。
《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美好理想的化身,她作为“女神”的形象出现,最能体现作者人性美的思想。但是,翠翠的生活环境并不美妙,也不诗意盎然,一出生就死了父母,生活中缺少深沉的父爱和无私的母爱,在祖父的呵护下长大,虽然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翠翠却没有坚实的生活依靠,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的世界,由于文明的落后、生活的贫困,使翠翠面对自己的人生大事,不知所措,始终等待着爱情的降临,却从不主动的去为自己争取,翠翠在爱情中的这种表现一向被视为人性美的体现,但是这是一种有缺陷的人性。她和傩送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没有虚假,没有做作,没有感情的分流和变更,原本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遗憾的是,他们二人有缘无份,天注定不能结合,这段美好的精神之恋只有被扼杀在襁褓中。如果,两个人中任何一个人,稍微主动些,或许就能够得到他们的爱情,可惜,翠翠始终没有什么心理上的躁动和不安,更没有表明心意的行为,直到小说结尾,她还是在等待,等待日思夜想的傩送,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其实,翠翠在爱情面前的这种行为是自在的而不是自觉的,是迷茫的而不是明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这种缺乏主动性的人性,能说是完全优美健全的人性吗?文中翠翠所有的性格都被无形的束缚着,压抑着,这种压抑使她面对身边人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被原始野蛮窒息的人性自然是有缺陷的。
正如沈从文所说:“这世界上或有理想在沙漠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作家所谓的“人性”不只是人情美和人性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时候“金子”和“沙子”都是并存的。尽管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比较理想化,但是又不绝对理想,它只是一种在自然美好中掺有“沙子”的人生形式,具有不完美的一方面,沈从文之所以将这种“人性”供奉在小庙中,是为了让自己构建的“湘西世界”更加理想。
小说中的老船夫,是沈从文笔下湘西劳动人民的代表,尽管作者用满腔热情去歌颂他,可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十七年前,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与茶峒军人恋爱,有了小孩后,他既不能做到超然物外,更不是什么看破红尘的圣人。却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而不是主动的接受这种事实。毕竟,此时的女儿已经够脆弱了,他这种态度,无疑于伤口撒盐,沉默就是默认,但默认并不等于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事实。借一步,倘若父亲这时候能够安慰女儿几句,也许这样桃源仙境中就不会有遗憾发生。由于女儿的死给老船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重压,他接受了女儿的教训,因此对于翠翠的婚事举棋不定,他太想把这件事做好了,所以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被他复杂化了,以致于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外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同时也断送了翠翠的爱情。结果,当他从中寨人口中得知:“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而傩送“本来是想要渡船的,现在决定要比渡船更坚固的碾坊”后,老船夫感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将化为乌有,所有的希望和幻想都破灭了,生存的意志也在旁敲侧击中被摧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然离开了人世。
沈从文用翠翠的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和痛苦,对抗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苦闷与压抑,他将人性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美丽总是愁人的”。小说中天保的非正常死亡,傩送的离家出走,翠翠理想中的爱情破灭,老船夫的悄然离世等,在表现人性善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缺陷和人在自然状态下无可奈何逝去的悲哀,究其根源,同作家的出身环境与思想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沈从文生长在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处的“凤凰”之地沅水流域。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养育了他,他认识了美,学会了思索,家乡的美与朴素的人情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十五岁离开湘西到北京,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但仍对“湘西世界”一往情深。“湘西世界”的美好使他意识到“都市文明”的病态,他竭力歌颂对湘西理想王国的向往,倾诉着自己在大都市中被排挤的心声,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对抗现代文明。然而,小说中在极力赞美湘西人民的人性美的同时,那种净化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中的人的缺陷也显现出来。
也正因如此,沈从文在《边城》中所表现出来的“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人性美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人性中不完美的、带有缺陷的一面与美的一面相依相从。人生也因此充满了遗憾,《边城》只所以让人回味,耐人咀嚼,这就是其中的奥秘吧。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