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意境和意象

莉落

边城的意境和意象

  一、《边城》中的审美意象

  所谓意象,即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艺术本体,是文学作品中侧重于表现创作主题的情感与思想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虚拟性和直接感受性的富有象征一位的艺术形象。①其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它是任何作品都要创造的对象。

  作者沈从文是一位写景的圣手,更是一位塑造审美对象的顶尖高手在在《边城》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绘画家的大手笔既简略而又详尽地勾勒了一副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湘西田园山水图。文中环境描写的每一处景物,生活画面的每一场景,人们之间的每一丝感情纠葛在不同的作者心中无一不是一种别有风味与特色的审美意象——文章一开篇作者便用白描的语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①简略的勾勒了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语言是那么的简练、真挚与朴实,读来是那么的脍炙人口,这里便隐藏着作者的灵魂,栖息着作者对纯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灵。接着无论是对老艄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妙龄少女翠翠以及情郎天宝与滩送的巨笔烘托无不体现了人性的无私与真诚,纯洁与厚道;在作者的笔下,不管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一切皆信手拈来,全无雕琢之痕和矫揉造作之态,全都下得那么和谐与安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与统一。那一轮东升的太阳、那一抹西归的晚霞,溪边小船的开渡,无不展示了自然造物的和谐与统一,字里行间充溢着人间的和平与安详;那每一声鸟儿的啼叫、每一股流淌的河水、每一丝空气的流动,无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蕴含着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在黄昏里那老船夫充满诱惑的故事和小女孩充满好奇的谛听以及身边的黄狗也无一不是一幅也然自乐的美丽剪影??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副仙境般的画面和乡民们和睦相处的融洽无不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和人格的体现,无不寄托着作者内心的憧憬与期待、激情与向往。

  二、《边城》中的审美意境

  众所周知,意境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营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并且具有深邃、悠远的审美意蕴的文学形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体、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或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亦可以说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审美理想。

  我认为《边城.》体现的意境美主要是未被污染的自然之美和优美健康的人性之美。透过《边城》的字里行间,无论是那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与社会环境还是那供奉人性的小庙,无一不是一种优美与高尚意境的和谐统一。置身于那平静、平淡朴实、古老而祥和的自然环境中,你不禁会感到有一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飘飘欲仙之快感,感觉到整个身心

  完全被大自然所融化,遍《边城》仿佛觉得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一样纯净如水。这便是沈从文《边城》的魅力和意境之所在。作者正是通过对还未来得及接受外来物质文明,还未遭受外来文明侵袭的湘西小镇及其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一种与都市文明被扭曲的人性相反的一种“近于野兽醇厚的个性”、②一种朴素真挚的人情美。在这里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如撑船老人的勤劳善良、轻利重义,常年为众人撑渡却不取分毫,反而到处情人喝酒,卖猪肉相互推钱;小城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有一个不在乎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在《边城》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是一种超越了具体的事件和物体所达到的一种意识领域中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性的最原始的面目。然而这种美好、至善的人性美只能存在于作者的笔下和读者的想象之中,现实却是一张被被扭曲了的另一种形态。因此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在谈及沈从文时说:“他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着忧郁。”③

  《边城》中作者笔下的诸种意象共同营造的意境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④。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参考文献】:

  ①王先霈 、孙文宪 主编 《文学理论导引》2005年6月第一版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