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电影观后感(通用10篇)

莉落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1

  《边城》,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名作。沈从文系凤凰人,一生都难以忘怀家乡,特别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为环境题材的,《边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风光秀丽,人性质朴的边远小城,即使是战乱年代,仍保有一方净土的小城,讲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傩送二老等人之间发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生动的社会风俗,优美的环境,纯朴的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学过《边城》之后,不禁会为湘西美丽的环境,质朴的风情所吸引,在大脑中尽情勾勒美丽的画卷,陶醉于青山绿水中,陶醉于端午龙舟的火热中,陶醉于人们之间的朴实情感中,心随着翠翠的一言一举而起伏,为她欢喜,为她悲伤。

  翠翠作为主人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纯真和善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绘中,我可以想象出她美丽的样貌,质朴的微笑,这大概是影视作品所不具有的优势,文学作品留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画一个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形象。

  然而,在看过《边城》的影片后,我却发现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别很大,就样貌而言,自然不能过于苛刻,必定现实和想象总是会有差别,但有一点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个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几乎见不到她有什么笑容,这对于我的想象简直是一种颠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应该拥有美丽而灿烂的笑容,因为这应该是自然山水养育的少女最明显的特征,笑容是一个人心灵的映射,从笑容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体会出她的心灵是纯洁还是狡诈,是开心还是忧郁。总之,在我看来,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没有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遗憾。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2

  曾经我是多么期望能够观看《边城》的电影版,但即使如此也无非法弥补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当初《边城》吸引我的是语言和情节,迁移到电影上来,语言风格体现的效果并不佳。除去人物对话,导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镜头诠释沈先生陛下干净的乡下风情和人文气息,不断放慢镜头的移动速度,好让观者仿佛隐约能回忆起书中的只字片语。甚至导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阴间女声,这便注定了《边城》是部悲剧,悲得让人心里压抑。于是在蜗牛景与魂灵声的参杂之下,情节终于缓慢发展起来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我闭着双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长得帅不帅(非常现实的观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电影看完,类似给盲人看的电影。故事的场景不是爷爷在和别人喝酒聊天打探情报,就是翠翠呆呆地撑渡船。这完全破坏了原着的意境。或者从根本来看,《边城》并不适合拍成这样的一部电影。就像现代闲着无聊,硬是把《诗经》的情诗拿来谱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难听,二是毁了情诗原来的风骚。

  而《边城》唯一使我认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准。确实,农村的人个个都憨厚的有点傻,又充满南方人的特点,说话喜欢九曲回肠的和别人绕弯子,或者打着“玩笑话”的幌子说出那些必定被人怀疑为真实的真话。爷爷是个典型例子,他的犹豫不决在某种程度上毁了翠翠和二老的结缔良机。但正因为此演员的演技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员的全力配合,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透不过气来,也就停止了思考。观众们却一面表现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气势,思想邪恶点儿的就私下唠叨生米为何不让它煮成熟饭。可演员的演技把他们迷惑得忘记了这儿只是一个被封建迷信思想笼罩千余年的小农村。所以反而我赞叹谋导演的分析能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写了这么一篇评论,他一定能够猜测得出中国果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且法律已健全、言论已自由。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3

  或许在人情味和烟火气息浓厚的小山城里,所有人注意到的以及未曾注意到的都是生活的弄人造化,就如《边城》里所记述的那样,天然的,又带着小小的不平。如朗月一照、清水一掬,所有自以为难堪的、要好的东西,在透亮的自然造化面前都显得无所遁形、笨拙十分,结局都是崎岖的。

  这样似乎笨拙的、并不明朗的朴素,正是这个电影最大的特色,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而土生土长的人与这自然十分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便显出了惊人的魅力:翠翠是善良的、是纯真的。

  父母的早逝使她从小就与祖父一起居住,他们靠在小溪(或许是河流)上渡船载人为生,虽然贫苦,但正是这早早的磨砺才使得她早早地懂事、开始早早地打理生活,也正是因为这风吹雨晒的懂事使她的祖父与心上人傩送之间两难取舍,一方面她不想让祖父再次经历与自己母亲那时相似的离别(这是生离,但也叫人心生牵挂),另一方面她又实实在在地为那整夜在山上唱歌、天黑时叫人送她回家的俊俏儿郎傩送而心动。

  青涩少女对爱情的萌动,与这十五年来对亲人守护的想法,二者在这里是矛盾的,于是就有了后面不痛快的事情。爷爷(翠翠的祖父)无疑是这场电影的关键人物,他在渡口上呆了五十年,看了很多东西。

  他是朴素的、善良的,也很具有这个地方的人情味。但他又因为自己最大也是唯一的牵挂而走乱了步伐,为此处处小心留意,同时又缺乏一种果敢(可能是地方风情导致的含蓄),所以最后一失再失,不负重担——撑不下心里的那条担子了,最终在雷雨之夜悄然离去。

  而顺顺家的两个兄弟——天保和傩送,无疑是勇猛直爽的小伙子。他们都被翠翠身上那纯真的、美丽动人的气息所吸引,如果命运不差,或许是一桩趣事美闻,可是偏偏天保被水淹死了,傩送又被逼着要接受王家的大碾坊,又得不到翠翠的回应。

  他可能是赌气吧,所以去了辰州,之后便是——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可见其结局并不与这自然风景一样精致坦然。

  言不必过多,只不过是真实的乡俗与风雨般的迷蒙忧伤而已,就像那不知名的现在多半匿迹的风车,转啊转,扬起轻轻的壳屑,遮住了人们的眼,而人们借此看到了另一方水土——这是极妙的。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4

  安平盛世,只有淳朴善良的乡土人士。徒留一缕淡淡的纯洁在心中。

  荧屏上,善良的人,和谐的城。简单、纯粹的生活,不禁神往。感同身受,青春的悸动。纯情少年,单纯女孩。质朴素颜吸引少年的眼球,健美才俊俘获女孩的芳心。一切都那么完美,他有他的向往,她有她的梦。年少的心没有名利的负累,单纯,执著。正在追求幸福,过程也快乐。稚嫩懵懂不解温柔,体贴、幸福又岂是那么容易追寻?望着静女的倩影,不得触碰。欲求而不得,终究苦闷。很对方不解柔情,叹彼此不够勇敢。

  如若这般,静静地,岁月流逝。春夏秋冬,风雨霜雪,一切都那么自然;芸芸世界,周而复始。变迁的是时光,苍老的是心灵。烟火,一瞬即逝,终究短暂的光亮。花季时的灵魂终敌但是这似水流年的抹杀。天灾人祸,不期而遇。爱亲之心,无以言表。憧憬幸福,追逐梦想之时,等待的终归是无奈悲伤。一切都变化了,人性苍凉了,思想负累了。无语问苍天。

  终须臾,把握不住的,仿佛一切皆有定数。命运不济,感叹生不逢时亦无用。青春的悸动已成过去,亲人的笑脸也化为了回忆。快乐过后的悲伤痛苦,灵魂背上了深深的伤。成长着,成熟着,继续着岁月的洗涤,只是人生再也闪烁不出美丽的光环。逝去的终究难回来,而继续生活的信仰也消散。眼泪代替了所有的表情、情感。眼神再也无光,只有迷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应当学会爱,与友情相爱,人生会有无数盏孔明灯;与亲情相爱,人生会有幸福的天堂;与感情相爱,人生会有生活的信仰。须臾之景,慨叹人生皆浮云,欲求而得之,绸缪之时,忘却期盼以久的梦想。青春,年少轻狂,有关成败福祸的变动只于此。向往着幸福的热情,喜欢着释禅的清静。彷徨着,充实着。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把握当下,留意踩空梦想,否则,一切都是虚妄,终会虚无。

  珍惜该珍惜的,有关的一切完美;改变该改变的痛楚,无留遗憾。与众生共自然之舞,同亲人享天伦之乐。青春的,稚嫩在褪却,成熟在长大。扬起嘴角,眼角一笺留不出的泪,唱一首自己的歌。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5

  看上一会儿《边城》,心便到了那里,不自觉整个人都简便了许多!

  可是,这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即便是边城!中国几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赋予了边城人民一切完美优秀的品质,却也深深烙上了千年封建落后腐朽的印记。在这相对落后、孤独封闭的边城里,人们浓厚愚昧的封建思想也给翠翠的感情杯具埋下了伏笔。

  不明白为什么,每次读到傩送离开家乡的那段,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宝哥哥了,二人皆是因为感情,带着遗憾与愧疚远走他乡。宝哥哥爱而不得,是因为林妹妹已芳魂消逝,求而无果;傩送爱而不得,是因为心中对哥哥的那份愧疚,憾而惧求。傩送跨可是心里的那道坎,冲不破那道思想的枷锁,让二人远隔千山万水爱而不得相守,终是负了那痴心一片!可是,回头看,谁说翠翠不是那个最无辜的痴心人呢?翠翠敢爱敢恨,为了心中那人一向等在船头,因而翠翠的爱虽有缺,终究是可贵而又可敬的!

  现代人谈的最多的也是感情,可是,最奢侈、最难得、最渴望的也是感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严重匮乏爱的社会,“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现代大多数人的感情,姑且不能称之为“感情”,应当是择偶观念是与金钱、权利、欲望挂钩的,这个时代真正的优伤不是缺少翠翠,而是缺少敢于遵循内心,敢于去爱的人!每个人都大言不惭的说羡慕翠翠,渴望真爱,可是当现实与欲望发生冲突时,又有几个人选择了感情?如果真的需要爱,不用去寻找翠翠,只抛开世俗的枷锁、冲破欲望的牢笼便可!

  爱《边城》,爱那真正的“人之处,性本善”的美,仿佛那城中的人们与世隔绝了千年,又面带着微笑,款款向我们走来!

  《边城》中,老船工的存在总是能让我莫名的感到心安,老船工是勤劳、善良、朴实的,他守在渡口,不求回报,渡过了一个又一个路人,他把这当成一辈子的事来做,只是如此简单而已。但对我来说,老船工是一个引路人,读他时,是纯自然的灵魂的接触,他默默地将你从此岸引到彼岸,将你心中的烦闷一点一点的洗涤到水底,恬然和满足慢慢地沉淀到灵魂深处。老船工是翠翠的依靠,亦是读者情感的寄托。当老船工去的时候,翠翠悲痛欲绝,一夜之间长大了;读者情不自禁,潸然落泪了!沈叔把老船工的葬礼写的很细致,但越是细致,亦越是残忍!一个人的感情,爱或恨、喜或忧、乐与愁,皆能到达一个特定的点,越过了这个界限,就会变质,爆发!沈叔是一个高手,老船工逝了,读者已是悲痛不已,他却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地将这忧伤一层一层的渲染开来,那葬礼的描述直把人逼到情感的死角,闭上眼,掉下的决堤的泪水!

  傩送会回来吗?翠翠还会等待吗?他们的感情会有结果吗?一切都是未知数,将书翻到最终一页,却是意犹未尽,总是固执的觉得应当有后续的,怎样能就这样没了呢?可是,转念想,还能有比未知更好的结局吗?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6

  早不记得什么时候学习的《边城》这篇课文,也不想去查阅资料告诉我,或许是中学的时候吧,我还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过这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记忆,好向往那个优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体硬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外祖父是个摆渡人。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明白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我对哥哥的死负有职责,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郁郁寡欢,最终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是这样的,电影也是这样的。中学那会儿,我还是个什么也不懂的丫头,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龄相仿,可我只看情节,看的是热闹,看完就算,至于当时教师告诉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朴的乡土民风之类的,还记得那个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电影,感受颇深。岁月给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随着电影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我喜欢那个有山有水,民风朴实的小镇,喜欢那里人们悠闲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电影,我甚至向往那个地方,想去实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劳帅气的傩送燃起朦胧的感情小火苗时,真为她们高兴。可隐约中我还是记得这是个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编剧不要破坏这么美的乡村生活,让他们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电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个暴风雨之夜,爷爷和翠翠的爸爸妈妈一样永远离开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个茅草屋,守着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诚也很通人性的大黄狗依然不离不弃。电影画面停留在那条清澈见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条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让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忧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山依旧,水依旧,翠翠大了些,孤单无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似曾相识的风景,一年又一年将我远远抛弃,越来越远,永远不能把我带回那个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中。我不得不承认,原先回忆只属于过去,永远只能是过去……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7

  看完这部影片,翠翠这个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的淳朴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查了一下资料,才了解到这本书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人性美正式这本书的宗旨。

  在我眼中的翠翠是美的,那好不作作的美,那朴实幽静的美??但在我眼中的翠翠也是可悲的,在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她并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喜欢自己的两兄弟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这里也写出了那时人性的善良,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重重陷阱,有的只是公平??但自知唱歌不如二老的大老甘愿放弃选择驾船远行做生意最后却远离了人世,要破船却不要磨房的二老也因为大老的死而离家出走,翠翠的爷爷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翠翠而去,最终,只剩下了翠翠孤单的一人??往后的日子,翠翠每天在那渡口载送着来往的人们,同时也在等待着那个曾经爱过他的男孩的归来,等待着那个离家出走的男孩,但是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小说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但凄惨的结局也应发人们的深思,这整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唯美的,但同时也是凄凉的,或许边城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过的地方,因为那里与世无争,因为那里是一个心灵的寄托,因为那里是一个正真的世外桃源??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8

  我在暑假中观看了《边城》这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70岁的老船夫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俩感情深厚,却又同时爱上了翠翠,发生了矛盾。翠翠喜欢二老,却不肯说明心意,使老船夫很为难。又因误会,事情被闹得很僵。不料,随后传来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对哥哥的死难以释怀。老船夫前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同时顺顺又同意了中寨王团的提亲,但二老却仍想着翠翠而拒绝婚事,最后无奈以闯荡为由离开了这里。老船夫因心力交瘁,终于离开了人世。翠翠终于明白了许多爷爷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归来。

  《边城》是一幕真正的爱情悲剧,它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和主要内容,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翠翠的羞涩、恍惚与冷漠。《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但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却细腻,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边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纯洁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灵魂,最后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爷爷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能嫁到一个好人家,他辛苦操劳却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天保大老为了能够娶翠翠,不计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门追求翠翠,但后来不慎溺水身亡。傩送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还在对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后来却因拒绝婚事而远走他乡。可以说,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个悲惨的结局。

  《边城》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不是由于命运导致的悲惨,而是由于人性导致的悲惨。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这个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森林中,还有多少人有最初纯洁的人性呢?由于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无力去呵护脆弱的人性,也没有时间去注意孤独的人性,只是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渐渐地堕落。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好早已被尘封在心灵中被遗忘的的一角,可是疲倦的人们哪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很多人已经开始将它们遗忘。遗忘不是一个人的罪过,但是若任由它们成为被遗忘的记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全人类的损失。故事中,大老与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没有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至极。但自二老开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个至亲的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遥远的远方直到无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这兄弟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他们身上处处都流露着人性的光辉!《边城》中有的不仅仅是人性的光辉,同时还有人性的遗失。与天保、傩送这两兄弟相比,他们的父亲顺顺就显得非常差劲了,他为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征求儿子的意见,答应了提亲,他这样利用儿子的婚事而谋取利益的行为难道不是证实了人性的遗失吗?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这不是个我喜欢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总在自己手中,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等待。我们每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枷锁,也是归宿。我更希望能在边城中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9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一部短小的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哀而不伤、美而不淫、有浪漫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电影《边城》是我国著名导演凌子风1984年的作品,因其对小说质感的准确把握和镜头语汇的流畅运用而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最佳大奖。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老船夫唯一的伙伴是船、大黄狗,唯一亲人是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又不愿私奔,便在出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翠翠长成了一个甜美的大姑娘,她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镇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地机灵乖巧,唱得一首好山歌。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情窦初开,虽然从端午节夜晚第一次遇见二老时,心中便产生了异样的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的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在平静的溪边,兄弟俩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小溪对岸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

  半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镇上却传来噩耗,大老在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老船夫摆渡时,遇上二老,有心招呼他,二老由手足情深,不能忘记哥哥的死,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硬着头皮去顺顺家提亲,又被顺顺拒绝。由于多次碰壁,老船夫对翠翠的命运忧心不已。

  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由,远走逃避。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落空,心力交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老船夫死后,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单单地守渡口的木船上,但她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坚强地接替了老人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也在等候着二老的归来。

  整个电影完全还原了小说中湘西的特色和景致。对于沈从文文字中的那种乡土气和深沉的情感的把握也相当准确。湘西在电影中有种写意画的感觉,这就使得电影相当诗意。毫不夸张的讲《边城》是中国诗电影中的优秀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少用浓重的笔墨去渲染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活动。他的一贯特色是用浅淡的字句、平静的描写、稳重的节奏来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惊天动地的爱情。那么如何在银幕上还原沈从文文字中这样一中含而不露却又波涛汹涌的特色呢?导演凌子风在全片中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摄影和长镜头来凸现文字中的诗情和画意。另外,极有中国画特色的空镜头也使整部电影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边城》是一部很淡很静的电影。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没有任何的约定,没有任何海誓山盟的承诺。让她等下去的和让他回来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情”字。

  在影片的最后,翠翠无依无靠的在江边生活,靠摆渡谋生,一心等待二老回来——虽然二老也是生死未仆、返期未定。电影在这里定格,留下的是翠翠独倚船头、若有所思的侧影。远处漫天飘动的大雪遮不住山上的绿树、盖不上江中的青水;近处,翠翠的黑发和脸上的红晕显得格外夺目。情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很淡泊和宁静的,通常就是一两个眼神的交流和一个局部细小的动作就交代完毕。这样,爱情也便显得典雅和隽永。无论是走车路还是走水路、不管是割爱还是等待。情始终是小说和电影中的最值得人回味和把玩的部分。

  在沈从文的文字中,几乎没有反面人物,他歌颂的是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反映在电影里也是一样。翠翠在电影里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无疑是寄托了导演对女性的美好情感,除此之外,更是作者对故乡对土地的拳拳之情的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寄托。翠翠的美不仅仅是女性的美,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灵动。

  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和自然灵秀流露在胶片上就变成了一幅幅干净、清隽的图画。在这些画中,最美的就是翠翠独倚船头、默默等待的侧影。

  边城电影观后感 篇10

  《边城》中外貌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深刻有效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色:“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便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的生长是自然教化,作者对翠翠进行刻画是没有安照一般作家的描写方式,没有刻画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融于大自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读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

  翠翠的形象是由“绒线铺里的小女孩”、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翠翠的形象绝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作者经过项链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个小姑娘名叫小翠是沈从文同伴赵开明的女儿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眼前这个“小翠”使沈从文想起十七年前与好友赵开明走进绒线铺里看中的“小翠”一模一样,似乎把作者带到了十七年前,于是深深地感慨到: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在理事面前,谁人不敢惆怅?《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泸溪县城绒线铺里新一代“小翠”融成一体。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无华、勤劳、乐于助人是翠翠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夫人张兆和使翠翠的灵魂得到升华,达到了与作者思想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张兆和是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讲学时所教的一个女学生。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在学生中是公认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黑凤”的身影从此费尽了沈从文大脑的屏幕,而且愈来愈鲜明,愈来愈深入,再也无从抹去,最终成为作者的终生伴侣。所以翠翠形象是集“绒线铺里的小女孩”的天真骄傲,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善良、“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的眉毛与沉静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