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范文集锦7篇

张东东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教学设计示例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读诗句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三、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设置情境:注意,你现在就是大诗人王之涣,此时,你正站在鹳雀楼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夕阳挨着群山下沉和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的壮丽情景,你诗兴大发,请—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四,延伸教学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时间不允许了呀。这样吧,你们再准备准备,这个礼拜的班会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到那时你们再来大显身手,好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五、识字、写字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