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话》
长了一双嘴,就是为了说话;长了鼻子,就是为了呼吸;长了耳朵,就是为了听别人说的话;长了眼睛,就是为了看东西;…不然长了这些是要干什么了?
对于说话,《弟子规》中也有许多解释:
1.一个人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可以使用!像《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用花言巧语欺骗皇帝是不对的,其它人用言语自我欺骗也是不对的。他们长的嘴,如果是为了欺骗的话还不如不长算了。《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近义,言可复言。义为: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约定的事情要合乎义理,才能实践。
2.“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这一句名言写出了说话多却说不到重点,还不如说话少却说到重点。说话少还不如说点好听的话。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求事情,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脏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所为〈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我们要学侦探在任何事情都没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我们不可以学传媒,对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明白时,任意传播。
4.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说到这点,第一个想到的代表人物为“周杰伦”,完成一个咬字不清,讲话太快,模糊不清,可就是有许多人喜,可不知为什么了?
“话”一字看来还要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