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七教案设计

张东东

短歌行七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

  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教学设想:

  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

  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

  1、关于曹操:

  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

  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短歌行》走近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投影展示)

  三、全诗整体赏析:

  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

  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

  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

  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四、总结: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五、延伸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