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学设计
引导语:《赤壁》是大诗人杜牧的作品,杜牧虽也才华横溢,却没有施展的机会。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感慨,又有个人的抱负,
《赤壁》教学设计
一、 解题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 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 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 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 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 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 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 体裁 七言绝句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观点是对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