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走出杜牧来美文欣赏

阿林

朱门走出杜牧来美文欣赏

  杜牧前辈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祖父是唐中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杜佑,其父杜从郁也在朝为官。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官终中书舍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曾赋诗形容自己的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阿房宫赋》是杜前辈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前辈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省,表现出了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闲。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臧克家先生写过一篇《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读后评。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凡,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这样的一些句子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精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杜牧前辈的诗作写作特点是让看客读后感觉清新淡雅,精妙绝伦,脍炙人口。过目难忘。《过华清宫》就是其代表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本题共三首,是杜牧前辈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常在这里寻欢作乐。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一幅画卷从高空慢慢打开,让看看从长安到了俯瞰华清宫。画面中只见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突然,在烈日炎炎之下,从长安来骊山的驿道上扬起一团尘土,只见到风驰电掣般地奔驰来一匹驿马,随着“嘎-吱吱-”的响声,平日紧闭的宫门也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站着山上行宫瞭望的杨贵妃嫣然而笑了,“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画面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清明》是杜前辈写自己清明节孤身一人去祭祖扫墓的经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乍暖还寒的初春,清明节天气阴沉细雨纷纷。路上祭祖扫墓的行人都是急匆匆冒着凄凉的风雨在赶路,穿着淋湿的衣衫踩着泥泞的道路,此情此景触景伤怀,作者思念已故情人愁绪的心情显的更加凄迷纷乱。淋湿衣衫的寒冷激起了作者想喝酒的欲望,能够尽快在路边寻找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暖暖身体晾晾被雨淋湿的.衣服,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乎急忙四下寻找,突然在农田里看到一个放牧的孩子,当牧童听了作者的问话,指了指远处开着白色杏花的地方,大概到了杏花深处的村庄会有酒店。定然作者循着牧童指的方向兴然地找着了酒店,并且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不然的话作者就不会写这一首诗了。

  杜前辈《江楼》也是可欣赏的诗作,“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早春江南的江岸边,诗人独坐在芳草地上饮酒赏春。当酒喝到半醉时,滋生出登楼观景的念头。当诗人登上高楼正要观赏江面的风景时,不知道谁惊飞起一群栖息在江中的大雁,只见它们如黑色的洪流一般,瞬间冲断了江面上空浮动着的白云。

  杜前辈《秋夕》七绝一诗写的可是入情入景情景交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孤独的宫女,在七夕之夜仰望着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期盼着自己终身大事的幸福愿望能够实现,反映了宫廷妇女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和不幸命运。诗人开篇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就一语道破了一个主人心情的心灰意冷,“银烛”冷、“秋光”冷、“画屏”冷,就像在看客面前展开了一场独幕剧:在寒秋的夜幕下笼罩着一座秀楼,只见一位宫女推开了楼房画窗,灰白色如霜的月光洒在了屋里的画屏上。屋里蜡烛银白色微弱幽冷的的光亮,吸引来了萤火虫和其它小飞虫,女子手执丝罗小扇轻轻地驱赶着它们。一会儿女子又探出身子向楼下看了看地面,只见灰白色的月光照着楼檐下石阶,就像在上面洒了冷水那般冷清。困意袭来女子关上画窗灭灯上床安息,可是她辗转难眠想起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不知道所托付之人他在何处,又推开画窗躺在床上看着天空的牵牛织女星难以入眠。

  品杜牧前辈的诗格,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忧国忧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多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高调的风骨把诗情宣泄的激越高昂,有一股势不可挡豪迈俊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