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诗文介绍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他把钱塘江潮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气势,被描摹的淋漓尽致。潮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江城为之震动摇晃,好像要将岛屿强捲而去,潮声象无数勇士的呐喊。水天之间,云雾迭起变幻,放眼望去,犹如千寻白练不收。广袤天地的汹涌江水,足以让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语言和表现力,将自己的观感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地呈现读者眼前。
这首诗,我们看似范仲淹在写钱塘江气势磅礴的景观,其意实非写景,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蕴含着很深的意义。
这大潮来的凶猛,南方的吴人,在江里无忧虑地自如的摆弄船只,而“北客”看到这奇观,非常害怕,认为这大潮是要摧毁一切。范仲淹则认为只有这大潮的'力量,广阔汹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条件,是自然法则,而并非想摧毁“巨舟”。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目的是使社会向前发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现象,说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无所畏惧。他是吴人,自比“子胥”忠义,告诫“北客”(暗指政敌),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澜,如钱塘江气势磅礴,潮水般汹涌澎湃,他要将忧患天下冲刷去,誓把快乐乾坤转回来,建立“乐与人共”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终身的抱负。此时,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对宽阔的钱塘江,心忧着国家的命运,无尽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谁能问天意?”只有自己独见新政改革的“涛头”!事与愿违,最终北宋王朝被历史大潮冲刷而去。
第一件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就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却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二件
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当前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如今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当今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宋人佚事汇编》)
第三件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8],时人谓之范履霜。”
第四件
断齑(jī)划粥: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划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