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诗文相关介绍
《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是宋代诗人范仲淹所作诗词之一。下面是诗文相关介绍,欢迎参考!
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
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惭转邮。
得非郡国政未洽,刺史闭合当自忧。
上赖天子仁且圣,神龙奔走不俟求。
同云千里结雪意,一夕密下诚如羞。
晓来赏心江海上,东望不见三神丘。
浑祛疠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
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
光精璨璨夺剑戟,清寒拂拂生衣裘。
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
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
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成就荣誉
范仲淹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约作于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