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下面是《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一)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
介绍 “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
(三)朗读指导
1. 一读,意在正音
(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二读,重在节奏
(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 三读,旨在读懂
(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
(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 四读,贵在兴致
(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 还照亮了哪里?
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
1.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
读——“身归园田居”
(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
2. 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
(一)设疑,指向“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