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教子
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教耕教读。那么作为文学大家的黄庭坚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的呢?
黄庭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终宋一代,修水双井黄氏文风极盛,世代子孙有文名可考者逾百人,中进士者有近50位,时人盛赞黄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幼入芝台书院、樱桃洞书院,学习诗文、经史,聪慧过人,书读数遍即能诵。他经常与“诸父昆弟相与题咏”,才思、学业进步极快,舅父李常称赞他求学功夫“一日千里”。可以说,诗书传家的良好家风对黄庭坚影响很大,在这样一个文风极盛的读书人家庭,黄庭坚养成了广泛的爱好和特长,致使他最终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黄庭坚在教子上,一方面继承黄氏家族重诗书的家风,教育子弟继承读书的传统,正如在一首诗中他写到“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视家族内部的和睦,认为家族成员如果能够敦睦相处,相互体谅,必定能子孙荣昌、世继无穷,流传下来的《家诫》一文,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在这篇写给儿子黄相的家训中,黄庭坚从自身的所见所闻讲起,娓娓道来,生动详实,并且从远近、古今引经据典,教导家族一定要和睦相处,以具体事例说明家族兴衰的根源在于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如何相处。在《家诫》中,黄庭坚说,自己从小时候读书识字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这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豪门大姓、高官厚禄之家开始往往金玉满堂、家业丰厚,可是不过数年就变成了“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究其家庭由盛到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员之间的不和睦造成的,他还借落败之人道出各种缘由。这些破败的家族开始时也是勤勤恳恳、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无猜,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进退。但是到了后来,“子孙蕃息,妯娌众多”,猜忌之心渐起,斤斤计较之事不绝,遂使“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黄庭坚以他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反复向儿孙们说明一个道理:“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家和则兴、不和则败,正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家和则“官私皆治,富贵两崇”,慈孝之盛,外侮不能欺,甚至是绿林大盗也相约无犯义门之家。而不和则子弟在内勾心斗角,在外患难不相回护,这样衰亡随之而至。
对于如何使家庭和睦这个问题,黄庭坚给儿子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家族成员相处首先就是要以诚相待、宽容大度,“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也就是说,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为重。黄庭坚还特别强调了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妇人有时心眼太小,容易搬弄是非,为夫者一定要辨明是非,心胸开阔,不可挑起家庭矛盾。另外,黄庭坚还把家庭的和睦建立在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所以他特别强调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他告诫家人“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子孙们都曾经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长起来的少年玩伴,这份情谊是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是打不断的,子孙们应该以此为机,维护好家庭的团结和睦。
黄庭坚在给子弟的书信中曾经指出:“吾侪所以衣冠而仕宦者,岂自今日哉。自高曾以来积累,偶然冲和之气。”这个“冲和之气”正是祖辈遗留下来的家风、家学。可以说其高祖、曾祖以来的家族和睦之风、重视诗书的文风,是黄氏世代辈出人才的重要因素。所以,黄庭坚希望后辈们继承祖辈的风范,使“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的情况下,成员众多,家庭纠纷就会不断。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多,像黄庭坚这样教育子孙,列举实例、详细剖析、耐心教导殊属可贵,其《家诫》一文堪称这类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响很大。时至今日,虽然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但和睦仍是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此言不虚。
扩展阅读: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