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提升——游记习作。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关于西湖的诗句。
3、迷蒙的晨雾,晶亮的雨滴,快乐的浪花……细心观察自己喜爱的美景,请你把它描绘出来,与同学分享。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关于西湖的诗句,由此引入:想知道冬天雪后的西湖是什么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三)展示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积累文言实词,注意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获得写作上的借鉴指导写作。
(四)感知课文。
1、朗读全文。
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
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读音和句读。
2、质疑、解疑。
学生提出预习中意思尚不能理解的字句,并全班讨论解决。
3、掌握文言实词。
出示小黑板,展示本课重点字句(俱绝、拏、一白、焉、客此、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请学生技术解释、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4、朗读。串译全文,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感悟课文。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找出作者看雪的时间、地点及环境背景。
⑵作者见到的大雪后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⑶作者如何评价自己雪天赏雪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看雪的体验?
2、品味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⑴朗读。品味雪后的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美。
⑵想象,并把作者描绘的画面用图画画出来。展示学生图画,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评论图画到位与否。
⑶学生讨论从这处景物描写中获得的写作上的借鉴。师生讨论并得出共识(A、先总后分,即先写总体印象,接着变换视角特写镜头;B、用比喻等修辞手法;C、融入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情感;D、锤炼的词语)。
(六)迁移、创造。
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成功之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交流欣赏。
一、本课以“内引——外联”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思想设计教学。“内引——外联”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的大语文观,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等内在资源到课堂中来,注重以教材为例子,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创造力,以课堂为新的起点,驶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文言文教学特点,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确立了以上两个教学目标,通过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取新知。通过第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并联系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设计了自学和质疑、解疑两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文言词汇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是对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结构和文言学习经验的充分尊重和开发利用,也体现了学生文言学习的个性差异,知识差异,并加以引导利用,这是本节课“内引”的成功之处。
三、这节课开始由学生交流有关西湖诗句引入,它既能引导学生课前广泛积累课外知识和以前学过知识,又能为更好理解本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出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析。这一教学环节体现语文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融会贯通,体现各学科学习能力的迁移和运用。这就充分体现了“外联”的要义。用课内所学得的语文知识“外联”到学习中,“外联”到生活中去,自主学习探究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自然地延伸和拓展,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