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

张东东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品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仅84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作者抓住夜色的特点,采用视觉上的错觉,从反面上泼墨,形成文字的波澜。全句无一处写月,却又无一处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相映成趣,互相渲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可见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来写夜游,这是全文的特点之一。其二在于他写月,不像唐代的张若虚写《春江花夜月》那样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其三,苏轼写月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出心裁地从竹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的清朗空明。由于抓住了这几个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简爽了。

  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在凝练的的文辞中所渗透的作者的感情,才会含义无穷。本文就是这样,作者在罹文字狱的悲惨遭遇之下,备受监视之苦,近乎流放,心情忧郁,然而在美丽的月色之下,他仍然有进取之心,到自然中排解内心的苦闷。因此承天寺夜游正是他消释郁闷的具体行动。在政治漩涡中破损的心灵只有在清冷的无所牵挂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月?何夜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天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现,情感深蓄在词语中。给人一种旷达的超然物外的情怀,这种旷达的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与他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承天寺夜游》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一个单元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工具书,懂得借景抒情的技巧。即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其重点在于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而其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本文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及写景的技巧。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如何在学习在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进步。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让我们先来认识苏轼其人。(课件出示:幻灯片2)关于作者你们曾经学过他的哪些文学作品?

  1、播放Flash《水调歌头》

  2、比较《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同之处。

  3、观看与文中承天寺相关的图片资料。(幻灯片5)

  4、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6)

  5、指导朗读

  ①、看视频范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8,点击背景音乐。)

  ②、让生配乐自读。(课件出示:幻灯片7)

  ③、指生划分朗读停顿。(课件出示:幻灯片8)

  ④、配乐朗读。

  6、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①、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②、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③、对照检查自己译错的地方。(课件出示: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