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金刚经的仪规

秦风学

  步骤一:香赞

  lú xiāng zhà rè fǎ jiè méng xūn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zhū fó hǎi huì xī yáo wén

  诸佛海会悉遥闻

  suí chù jié xiáng yún chéng yì fāng yīn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zhū fó xiàn quán shēn

  诸佛现全身

  nā mó xiāng yún gài pú sà mó hē 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步骤二: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

  净意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

  净口业真言

  wēngxiū lìxiū lìmó hē xiū lìxiū xiū lì suō hā

  嗡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梭哈

  净身业真言

  wēng xiū duō lìxiū duō lìxiūmólìxiūmó lìsuō hā

  嗡修哆利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梭哈

  净意业真言

  wēng kǒu fù rì luō dá hē hè hōng

  嗡口缚日啰怛诃贺吽

  安土地真言

  nā mó sān mǎn duō mǔ tuó nán wēng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嗡

  dù lū dù lū dì wěi suō hā

  度噜度噜地尾 梭哈

  普供养真言

  wēng yē yē nǎng sān pó kǒu fù fá rì luō hōng

  嗡耶耶曩三婆口缚伐日啰吽

  nán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ù ní fó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步骤三: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步骤四: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步骤五: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步骤六: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步骤七:金刚经原文(略)

  步骤八:金刚经咒

  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佳那(二合)八喇密答耶,嗡

  那答帝答,依礼悉,依礼悉,米礼悉,米礼悉,彼那阳,

  彼那阳。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达地阳(二合)八

  喇(二合)帝,依哩帝,依哩帝,密哩帝,密哩帝,舒哩

  帝,舒哩帝,乌舒哩乌舒哩,部育耶,部育耶,莎哈。

  步骤九:补缺真言,补缺圆满真言,普回向真言

  补缺真言

  nā mó hē luō dá nà duō luō yè yē qū luō qū luō

  南无喝啰怛那 多啰夜耶 佉啰佉啰

  jù zhù jù zhù mó luō mó luō hǔ luō hōng hè hè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虎啰 吽贺贺

  sū dá nà hōng pō mǒ násuō pó hē

  苏怛那 吽 泼抹拏 娑婆诃

  补缺圆满真言

  wēng hū lū hū lū shè yè mù qì shā hē

  嗡 呼噜呼噜社曳穆契 莎诃

  普回向真言

  ǎnsuō mó luō suō mó luō mǐ mó nǎng

  唵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sà fù hē mó hē zhuó jiā luō pó hōng

  萨缚诃 摩诃斫迦啰嚩吽

  步骤十: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步骤十一:忏悔文,三皈依文,回向偈

  忏悔文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众生

  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能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回向偈

  诵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