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释义

李盛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释义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一切众生,悟为佛。佛一迷,变成凡夫。凡夫一念觉,就为佛。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这是在问须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们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您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时候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得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老禅师那里去参禅。老禅师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说:在哪儿呀?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他没听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自己去悟。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是从自己心中开启。怎么开启?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不留他,这个禅师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发毛退了回来。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这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老禅师为什么把蜡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自心里头发出来,自己的心光就是天灯。天灯不灭,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自己的心灯,才能照明自己的道路。只有心灯(天灯),才能使自己回归佛国。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大家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我考虑来考虑去有三种:

  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心净自然国土净。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觉悟了,就是佛。只要一迷失,佛就变成人。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气功练的是旁门,魔走的是左道。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么?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就是在这句话上开悟的,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

  这部经里有五种菩提心,先是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参与了,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惠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智慧无南北,也就是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们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这一天你们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也是觉者。如果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你们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自己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对竞争对手不会平等。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 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这个时候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是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照着、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烦恼黑暗不来了,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么原因呢?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如何能打开心量呢?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拓展阅读:《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原文与译文

  原文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麽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