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诵金刚经的殊胜与要诀

秦风学

  持诵《金刚经》,从头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别,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一口气念三遍,把经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不只是变了一点,变得很明显啊!《金刚经》的功德力就在这里。

  《金刚经》是不着相的,说一句,扫一句,后一句否定前一句,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金刚经》的经义,古时候用“不可思议”来说它,现在用逻辑也无法去解释。在两千五百年前,佛就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这谁相信?因为过去古人说“天圆而地方”,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若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现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学家说:我们地球所归属的银河星系,已经发现了的星球至少有两千亿个,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呢?大宇宙无有边际,也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从《金刚经》中可以看出来,的确是“不可思议”!

  我们持诵《金刚经》,念完三遍以后,如果念得很诚敬,经本一合,心空无念了。平常想念不停,这时空空朗朗,岂非业障全消?心空有什么好处呢?古德有句“心空及第归”的`话,像十年寒窗的穷书生一下子中了状元一样,修行人历劫修行,目的是为了成佛,而你现在只要肯切信受,读诵《金刚经》,不但能够消业障,而且可以“心空及第”地成佛,何乐而不为?

  佛最慈悲,说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法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确是方便中的方便,读诵时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见性成佛”的。

  诵读《金刚经》要诀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心无心声,当下即是三际托空矣,一定要信得过,把得住——九合之华),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进而能够控制自己做什么——九合之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殊胜,在于其圆具性相全分,而又善能显示金刚不坏性,令受持者,疾证真常无念心,以其绝对待,不可坏故称至大至刚。因此历来诸宗高僧硕德,无不兼弘此经,以是诠释、注疏、衍论此经者独多。尤其禅宗五祖以下,每藉此经印心;六祖且闻诵金刚经而开悟;净宗诸祖劝上根人受持此经,趣生上品者,更多有所闻。至于感应道交,持验显迹如驱邪、解怨、往生净土、消灾脱难……直是代不胜数。有志上乘者苟信心恳到,志专精诚,于名利世荣,无所贪染,虽颠沛流离,亦不退失,决可一生成办大事,中间且无迂曲。若是上上根人,宿曾熏修佛法,由于「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持诵未终,已证无生法忍;纵是罪恶障重,但办诚心,受持不辍,亦得阴霾徐消,渐近黎明,会当有云破月来时也。

  金刚经何以如此特优、特胜?此盖本经全昭现量,并无枝节,理事不存,我法齐泯,无你起心动念处,无你攀缘附会处,亦无你望文生义处,故能受无所受,持无所持,证无所得。当下触破娘生面,还得自在身。故知必是夙具大福德、大智能者,乃堪信受此经,若是劣根下愚,闻说必生疑谤,何故如此?福薄、慧浅、不堪承当故。

  总之,金刚经殊胜功德,具如世尊金口亲宣。普愿我同见同行者,发愿受持,行见展卷便澈根源,语默咸契本真,于无可思议处,疾证无念、无相、无住金刚心体,共相庆快生平也。

  有人说:金刚经读不懂;经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识的累积,没有多大用处,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