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法义十问
《金刚经》是“般若波罗蜜”,即菩提道。因此在理解《金刚经》乃至《大般若经》都要从行持上去体悟亲证。下面是《金刚经》法义十问,欢迎阅读。
问:《金刚经》讲些什么?
答:《金刚经》
主要讲的是以金刚般若智降伏其心。此经以一个主题、二个问题或三个问题为根本线索。如《金刚经》中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罗什译文。玄奘译文是:“希有世尊,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义净译文是:“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刚经》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前提或说是以发趣菩萨乘者为前提。所谓发心或发趣,就是生起成佛之志愿。这是最伟大的人生定位,可以说整个大乘佛法,都是以此为根本前提。志愿与定位还只是一个伟大蓝图,必须要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对治问题,不然就没有可操作性。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具体的实践对治的目标与课题。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说《金刚经》就是实修实证金刚智的无上宝典。
问:《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答:《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与前提。《金刚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此可证明,此经是成佛的根本法所在。据《解深密经》中佛判释一代说教,可分为三时,一是有相教,二是无相教,三是不有不空中道了义教。无相教是大乘教,有相教是小乘教,第三时了义教是大乘教的圆满教,是以无相教为基本而圆满无量义。
《金刚经》是属于第二时无相教的核心,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与前提。《金刚经》直显无相法性究竟彻底,又于无住广大甚深行上做种种阐释,可为理事兼备。然也有隐而未显之密意存在,如全部般若经都没有广开心识结构分析,对于第八识没有阐释,所以在转识成智还有操作上的细节没有显明,这正是唯识了义教在第三时所要补充的。所以学修《金刚经》必须还要进一步地学修瑜伽唯识教,这样才是圆满的大乘佛法之实践。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是最根本的教义。然而,至高无上与根本前提并不意味着其中实质内涵的妙义都已详尽,所以佛在第三时中,广演唯识所现之义,从而使得转识成智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精密的结构系统与可操作性之方法。《金刚经》之所以至高无上,就在于其开启一切法平等性义,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一真法界理。这个妙义在唯识教里得到充分的具体阐释。
问:如何正确地修学《金刚经》?
答:若要正确地修学《金刚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修方法和观念。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和观念呢?就是要依据四依四不依为基本原则。所谓四依四不依者: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义不依语,四依了不依不了义。以佛经为根本资源,以佛经解释佛经,让佛经与佛经互为参证。这样利于加深理解与悟入。以至诚真信为根本态度,以现量和比量为认知体悟门径,这样就可以契合一切经义,当然《金刚经》亦不例外。所谓正确的观念就是佛法的根本法印,也是最高法则,是佛法的真理性的所在。
所谓法印就是三法印和一实相印。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专讲实相印,即一切法皆缘起性空。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是开合不同其义全一也。只要以法印为法则,为指导思想,如理地作意,如法地受持奉行《金刚经》就是最为正确地修学。时下一些学人,或依某宗某派之义去学《金刚经》,或依世间学术以分别心去学《金刚经》,这样有不足,不要忘记《金刚经》是佛法的《金刚经》,不是某宗某派的专利,更不是世间学术所戏论的玩意儿。只有站在根本佛法的立场上,以根本佛法的观念、态度去如实奉持《金刚经》,这样才能契合真实佛法。
问:《金刚经》主要对治什么?
答:《金刚经》主要对治的就是我法二执。《金刚经》以“无相”“无住”为基本法要。在中国佛教中,一般释经者多依平面性的解释方式诠注《金刚经》,不能从立体性动态的实证角度去感悟《金刚经》。所谓平面性就是从字面意趣上揆度,又依己意进退经说,发挥玄思冥想之意境,与经本义全按不得实在。佛经特别是《金刚经》,它是具有严密的系统结构,其内在涵义及互依作用,都有特定的旨趣,不可以妄加臆解。
《金刚经》是成佛之道,它是一个实践工程。所以在诠解《金刚经》时,要用佛法固有的诠解方法去训诂其义。佛法的实践是有步骤的,是有层次的,并且每一过程都有相应教果存在,所以要想真正地诠解《金刚经》,首先要具备对全部佛法的教典了解。特别是对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掌握。甚至对圣龙树、圣提婆以及慈氏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相关作品的了解。大乘佛法是成佛之法,它的对治就是我法二执,由二执而生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此二障若依理解,则都是于法性不能彻悟,“无相”与“无住”实是从法性角度上讲法性涅槃无相空寂,能证法性是以无住般若而直显,“无住”为能破,“无相”为所显。依此法要,即可断尽情执,成就金刚般若之妙智。
问:《金刚经》那些注释本为最佳?
答:《金刚经》在历史上有数以千计的注释本,然最有价值的并不多,这主要因为注释家不具有整体意识,不能把《金刚经》合理地有效地注释到位。纵观各种注释文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慈氏的《金刚经颂》、无著的《金刚经论》、世亲的《金刚经论》以及中国唯识宗大师窥基的注本,当代的有吕澂先生注本和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这些文本可算最佳的注释本。
关于《金刚经》的文句科判,主要有五种最有特质:一是无著的七义句,二是世亲的二十七题,三是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四是清代通理大师的信解行证四分,五是吕澂和印顺法师二道五菩提。相比较还是吕澂和印顺法师运用的科判更与全经文势相符,他们是用二道五菩提来科判的,这是最具有实践性。至于各家注释的分科,可以说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一而足,然实有价值者鲜矣。如果盲目地依据这些注释本去理解《金刚经》,那会产生误解的,甚至是缘木求鱼,而不得法之真在。
我建议一个正信佛教徒,要深入经藏,要对经义精研入微,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可能正解经义。在学修《金刚经》时,要以印度三大师的文本为主要参考文献,要对真般若进行如实体悟,这样才能运用金刚般若之智力破我人种种迷执,降伏其心,净化心识,成就法性实相,远离生死世间,得大自在,证金刚身也。
问:如何具体观行《金刚经》的如实观?
答:一般地认为小乘圣人可证人空,断烦恼障,出离三界,不受诸有。在三界中,烦恼障有见思二惑,所以小乘圣人虽然出离三界,但仍有所知障,不能圆满无上菩提。大乘佛法的殊胜性,就在于能断所知障,能成就无上菩提。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够断尽所知障,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万法唯识观上,只有唯识观才能除尽所知障。何以故?唯识观者,摄一切法归于识,又转识成智,烦恼障与所知障皆是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自性之法,能破遍计所执自性,即可破尽一切障,《金刚经》的扫相观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对治遍计所执自性。
大乘佛法的观行是有其独特性的。如从所观境上讲,一切法可划为三个层次,也就是三假法: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这三假中只有名假是从共相上作观行,《金刚经》处处讲“是名××”,也是从共相上作对治。共相是普遍的根本的,也就是法我执之所缘境。大乘法破共相,并不是从抽象上观共相,在大乘法中共相与自相是不可分的,所以大乘法的观空,是将三假合一的一体同观。《金刚经》的如是观也是如此。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共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共相法的本质),应作如是观”,就是空尽一切有为法,这与《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金刚经》的具体观行主要是“空观”,也就是“观空”,观空有二门,一是总相观,二是别相观。在出离三界,断除二执,“观空”是第一法。所谓“空解脱”是也。大乘佛法《金刚经》之空观,是“观空不证”,不同于小乘法中之一相观空。由于《金刚经》的如实观是空有无碍的实相观,所以,金刚般若成就的是佛法的三身之妙德。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是也。小乘圣人能证解脱身,但不能证法身。唯有大乘圣人才能成就佛果三身之妙德。在《金刚经》中的离相所见之无相如来就是法身德。《金刚经》中的信心清净之菩提心就是圆满报身、一切智智。《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千百亿化身。三身是果,果由因生,依因成果,所以大乘佛法的具体观行就是实修三身妙德之法。它的具体实修是大乘般若经所要传授的成佛之道。
《金刚经》文简义丰,虽然具体的细节没有译述,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对治的法相,则完备阐释出来了。我们根据《金刚经》的基本原理来看,金刚般若智就是“夺情”,也就是广破一切执,但不破法。“夺情”就是解脱行,令心正念相续,不生妄情,不落世数,以无相无住之理念成就解脱行。情执多端,总括不过六烦恼而已,即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贪、嗔、痴、慢、疑是于情而执,不正见有五种: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见取见,五是戒禁取见。这是于理而执。夺情明理就是金刚般若智,于三界中之依正二报不作相续因,唯对治生死法,念念生起菩提心,这就是如实观也。
问:《金刚经》与中观学的八不观有何异同?
答:《金刚经》是全提,是事理该备,解行圆成。而中观学则是贤者以圣教量为法则,以如理作意的比量智为方法,抉择法相,建立法住智。如罗什译《金刚经》中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玄奘译为:“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又罗什译《金刚经》中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玄奘译本为:“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经中文句也是在用遮诠方式以显胜义真实,中观学中的'八不观也是如此,所谓八不者,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也。生灭常断一异来出都是不相应行法,都是对有为法的分位差别而安立的概念,当体无性也。中观学的八不观是共相观,所谓共相观就是对普遍性的法相做如实观。法体都有自相与共相两方面,分析空一般是从自相上起观,小乘圣人由出离心切,以断情执为务,故从事相下手。大乘圣者以菩提心为本,以破法执为务,故须从理性下手。所以中观学侧重于单提,侧重于理性,以建立法住智为第一要旨。
《金刚经》是佛所说,是圆音一演,普摄群根,法界蒙薰。所以《金刚经》义含广博,从初发心到等觉地都要奉行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所谓金刚喻法坚利明也,它与中观相比,经者广大,中观专一,经者无法不摄,中观但行空住。所以,差别是存在的,但本性则是一也。学修大乘佛法,在次第上要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中观学就是这个点,而《金刚经》则是整体。这个整体性是包括了所有的内在点,是个点集。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者,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中观学以空性为终极,以二谛为原理,以八不为正观。这确实是继承了《金刚经》的主体思想。与《金刚经》同为大般若经的精要的《心经》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这六不是从波罗蜜角度上讲,而中观的“八不”则是在“观”上讲的,六不引申性比八不大,它对凡圣之德用都有说明。凡圣平等,法界一如,如此观行是真般若行。中观在名相上,广破自性见,这是般若的第一法,也就是文字般若所要灭除一切戏论。中观学是因位学也,般若学是因果该备之法也。对于凡夫之人来讲,学修大乘佛法,要依经悟道,以论助学,以论入道,经论合一,参同契合,法归真性,道通如如,这可为正解也。
问:《金刚经》中的“一合相”应作何解?
答:《金刚经》中的“一合相”是指有为法之法体,罗什译《金刚经》中云:“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玄奘译《金刚经》中云:“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义净译《金刚经》中云:“若世界实有,如来则有聚执,佛说聚执者,说为非聚执,是故说为聚执,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
从如上引文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出“一合相”是凡夫之人的世界观,凡夫之人都认为世界是一个“一合相”并且执取为是实有,“一合相”是世间言说安立之法,其实体性,无有自性,故不可以戏论之。凡夫所执法皆是虚妄分别之法,“一合相”也不例外。因此《金刚经》也以金刚三句义来抉择“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一合相”就是多相合一之相,世界由微尘组成,执世界(一合相)有实自性,也就是执无数微尘实有自性,(多相的一相),佛法认为实相是圣者亲证的真如法界,不可以用凡夫之人的概念思维去执定为实有其事,佛说“一合相”为破“一合”执也。
问:《金刚经》中的“心”都有什么意趣?
答:在《金刚经》中“心”这概念出现过几次,但无具体定义,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心”的所指和意义是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心”也是般若波罗蜜法中的核心概念。如在《金刚经》中,首先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讲:“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还讲:“信心清净生实相”,还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还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纵观《金刚经》中之“心”义,其心实指有二义,一是净心,二是染心。其心体性皆是无常与相续。发心之心是净心,信心之心也净心,降服其心是染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净心,三心不可得是指心体无实无常。
《金刚经》就是讲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在《金刚经》中,心是转舍转得的中枢。通过《金刚经》的心义,我们可以看出,在般若法中是不会有一个真常唯心论的本体化、实体化的心存在。真常唯心论是常见外道,是附佛外道。在根本佛法中,绝对不可能有落于四句中的死法。佛法是真实的,但又是如理的,它不是情执所取之法,而是圣智亲见之法。这个真实法是超离四句思维,是概念无法具体表达的如如之境。“心”是有为法,“心”是无常法,“心”是因果法,所以“心”是可以转变的。心中的净种(因)是成佛的原因,转识成智就是依这颗心。
问:《金刚经》的基本精神如何概括?
答:《金刚经》是根本佛法的心要,它的基本精神还是用佛法本身来概括为最妙。在佛法中有四悉檀义。用四悉檀义来概括《金刚经》基本精神是最恰当的。四悉檀者就是指四种成就:一是世界悉檀,二是各各为人悉檀,三是对治悉檀,四是第一义悉檀。这四悉檀是佛法成就佛道、度化众生的基本教则。
《金刚经》就是奉行其则的具体表现。所谓世界悉檀者就是应世界诸法因缘而安立世界法相,令世界众生于世界缘起法相而生智解。所谓各各为人悉檀者就是针对众生种种根性而施设方便,令其解悟法性。所谓对治悉檀者,就是对治众生根本烦恼,如六个根本烦恼。所谓第一义悉檀者,就是全破凡夫界之虚妄性,直显胜义谛不可思议性。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也。《金刚经》法义也就是依四悉檀而宣讲的无上宝典。
《金刚经》中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这就是随顺世界因缘,是世界悉檀,也就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就是“妄法是常,圣人亦现,然不颠倒。”《金刚经》中讲:“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就是所有众生皆度,然不执于灭者,是为真度也。《金刚经》中讲:“若以色见我,以声音见我,是人邪行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对治悉檀。执相为邪,扫相为正,对治而已。《金刚经》中讲“如是观”,这就是离相见真的第一义悉檀也。如上就是《金刚经》基本精神。
拓展阅读:金刚经感应录
唐时,高纸,是隋朝仆射(官名)高颖的孙子。龙朔二年,他出长安(今西安)顺义门,忽然碰到二人骑马来,说:“王召你去。”高纸不肯去,也不知道这两人是阴间的鬼差,就策马避开他们,又被追赶挟拥。高纸有个哥哥,在化度寺为僧,他就想到寺里去,鬼差遮门拦阻他。高纸就打了鬼差一拳。鬼差发怒,就把他拽落马下,昏死过去。僧人把他拖入寺院他哥哥那里,第二天早晨他才苏醒过来,说:“起初,随两位鬼使去见阎王,阎王说:‘你还不该来,因曾经毁谤佛法,且令你活着时先受刑罚。’命令左右人拔他舌头,用犁来耕,但都没受伤。阎王问主吏什么缘故,主吏说:‘这人曾念《金刚经》。’阎王称好,就下令放还。”高纸从此后专以念《金刚经》为事。《报应记》
唐时,姚待,为母亲写《金刚经》百部。有个屠夫李回奴,请回去一部,烧香供养。回奴死后,有人在阴间见到他,枷锁自脱,往生善道去了。《太平广记》
唐时,宋义伦,暴死三天后复活,说:“我被追拿去见阎王。阎王说:‘你曾杀狗、兔、鸽,寿命将尽。但你念诵《金刚经》,不但可以灭罪,更应延寿。以后不要再吃酒肉,一心持经。”于是放他还阳。《太平广记》
唐朝龙朔元年,洛州(今河南洛阳)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位侍童伍五娘死了,就为她设了灵位。过了一个多月,伍五娘的姐弟,在半夜里忽然听到灵位上有呻吟声,问她,她回答说:“我活着时,曾在寺庙里吃肉,又曾经杀一只螃蟹用来涂疮。现在进了刀林地狱,肉中有折刀七把,请取我身上的衣服,为我作功德。”去看她床上,有很多脓血,大殓的衣服还在。于是为她书写《金刚经》。每写一卷,灵位上就出声报告:“已拔出一把刀。”共写了七卷,灵位上才说:“七把刀都出来了。今蒙福业,就要去投生了。”《冥报记》
唐时,河南节度使吴少阳,看见一位驿差,走路时脚不沾地,就问他为什么能这样。驿差回答说:“我叫全信,素食三十年,每天念诵《金刚经》三卷。”吴取出三百六十两银子,将他所诵的《金刚经》买下来。全信接了银子,吴就看见他的脚不能离地了。后来,吴患病,阴差来捉拿他,一位金刚神呵叱阴差说:“这人买有《金刚经》功,不得捆绑。”鬼卒跪下答应。吴醒来告诉妻子:“我在生时,不持斋,罪业非常大,侥幸过去曾经买下全信的经书,罪减轻一半。你们应该马上奉持,以免以后后悔。”《金刚持验》
宋时,冯察院(察院,官名),二十八岁时,曾上奏章。夜晚,被追拿到阴间,阎王斥责他说:“你一直持诵《金刚经》,寿命本该到九十多岁,官做到枢府。因为这个奏章不利于民,应该断禄、减寿。”冯哀求放还,诵经行善,以忏悔前罪。阎王答允放还,于是苏醒。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寿到九十八岁。《证果录》
宋时,泗州(今安徽泗县)的赵璧,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妻子李氏死亡。赵璧考试及第,回到家乡,看见亡妻在路边哀告他说:“我在生时,杀害物命,经常用酒醉螃蟹吃,冥司罚我在蟹山地狱,群蟹钳咬我。又因生前不珍惜饭粥、羹汤、茶酒,累积到五石九斗七升五合,使我减寿命一纪(十二年),又遭受三七大地狱苦。又命令狱卒监督我卖酒,每当无常鬼追到亡魂,就在我身上刺血,刺足原来的数量,把我投进其他地狱。冥司非常敬重《金刚经》,求你为我书写七卷,便可救拔我地狱的苦难。”赵璧到家,就为她写经。刚写完两卷,他到妻子坟上,一位老翁自称是山神,告诉他说:“李氏承你写经的力量,已经超生了。”《金刚感应》
明时,袁宏道的母亲龚氏,每天念诵《金刚经》。一天,诵经将到一半,房梁上垂下一只巨大的蜘蛛,绕经数圈,伏住不动。当念诵到六如偈时,蜘蛛蠕动,像行礼叩拜的样子。念完经再看,大蜘蛛已经死去了。《金刚新异录》
唐时,僧人明度,一直念诵《金刚经》。有鸽子在屋楹上筑巢,养育两只小鸽,明度经常用剩粥喂它们,且对它们说:“乘我诵经力,羽翼速成。”忽然两只小鸽一起落在地上死了。他梦见两个小孩说:“幸蒙法师念经之力,我们得以转生人道,生在距离这里十里的某某家中了。”过了十个月,寻访,果然某家有孪生二子。明度叫他们“鸽儿”,两人同时回头应答。《金刚应验》
唐朝太和五年,四川汉州什邡(音方)县的王翰林,暴死。三天后复活,说冥官是自己的哥哥,对他说:“有一头牛控告你枉杀无辜。又曾卖竹子给别人制作箜篌;杀狗两头,狗也控告你。你名字还没有列入死簿,做什么功德可免除呢?”弟弟想设斋、写某经,哥哥都说仍不足以解救。弟弟就请求每天持诵《金刚经》七遍,哥哥欢喜地说:“足够了。”他复活后,就舍业出家修行了。《续酉阳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