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密码

刘莉莉

  《金刚经》读了好几遍,直到这几年,我才看懂《金刚经》真正想说,而没有说透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只是一场游戏,不要着相,只要你能不着相地玩下去,所有的游戏都是好玩的,也不会有苦和恐惧来折磨你。

  就好像佛是大人,带我们这些凡夫状的小孩去游乐场,每玩完一样好玩的,小孩子总想再多玩几次,赖着不肯走,佛陀告诉小孩不要执着一样游戏,于是小孩子又哭又闹,心不甘情不愿继续玩下一个游戏,同样的,这个游戏玩完了,又赖在原地吵着要再玩一次,等到全部游乐场的游戏都玩遍了,准备要回家时,小孩子又抱着游乐场大门的柱子不放,要死要活的哭闹不休,就是不肯离开这个好玩的游戏场,任凭佛陀一再解释这个游乐场是假的,只是个梦,但小孩子听不进去,哭得很伤心。

  这个游乐场,在小孩子眼里,是真实不虚的天堂,在里面永远是那么地快乐,但在佛陀心里,他清楚地知道这座游乐场是个很多因缘聚合而成的假相,因此,他不会执着,但小孩子却执着于这些假相,总以为游乐场会永远存在。

  其实我们的生没有「多」出来什么,死也没有「少」一点什么,对这个世界来说,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这场游戏中,设定了我们的生存模式,争夺,掠杀,吃掉其他有机物,然后活下去,再继续掠杀吞食,最后死亡,或有一天同样的也被别的有机物掠杀吃掉,或者分解后被天地吸取能量,最后被大地吞食。

  其实,我们一生中没有吃掉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什么东西,我们死亡,也没有失去什么,因为,本来一切就来自尘土,死只是回归于本来的状态,就像台风来时水涨船高,当暴风平息浪回潮,一切又归于原点,就这样,万物滋生,茁壮,然后灭亡。

  我们掠杀植物动物,来让自己有足够的能量活下去,这种模式是设定好的,千古不变,你说这有什么意义?你不觉得这就像玩大富翁,不管你赚了多少钱,游戏一结束,这些钱只是一堆废纸,带不走也花不掉,因此我想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及重点,应该是在于要让我们从过程中去体验学习一些课题。

  我们可以拥有我们想要的东西,但不要太贪心,太过执着,太过浪费,消耗太多资源,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被某种东西吞食或消耗掉,就像我们消耗别人或其他生命一样,这就是游戏规则。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吃,但不要吃超过自己所需的份量,不要贪,不要奢求,因为,我们的身体吞食消化的容量有一定限制,你吃再多吸收也有限,其他的就等于多余了。

  我们可以赚钱,甚至赚大钱,但如果你看不透钱的虚相本质,不懂得用钱,不懂得钱的力量和意义,你的人生功课还是等于交白卷。

  我们透过意志力或精神力或宇宙的生命力,聚合了这世界的物质或分子,形成一个复杂又精密的生命体,但这不是常态,就像海洋上的热冷空气对流形成的台风,威力很强,掠夺一切,无人可挡,但他唯一的弱点,就是他并非常态,他只是某种因缘合和下的产物,等其中某个因缘或条件消失,台风就消失了,不管他之前多么强大,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有机无机的,都遵循着这样的法则,没有人可以逃出这个游戏规则,也没有人可以改变。

  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眼前这个,这么多人一起玩游戏的人间,其实不是人间,而是一个我们所有人的「共业道场」,来这个道场就是要做功课的,那些名利声色,包括你的和别人的身体,都只是道具或布景,然而,就是有人搞不清楚,反而以为自己来这个道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夺这些道具和布景,这种愚昧就和一个傻子,把饼干盒里的饼干丢掉,而去吃饼干盒子一样,既可笑又可悲。

  金刚经其实要告诉我们,生命的过程,是要我们体验并了解「生存」的感觉(我们和万物都是一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要我们去用有限脆弱的生命且使用期限不长的肉体,去完成一些使命和任务,去悟透一些道理,重识我们的本心,我想这就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要说的`东西,当你领悟这个道理,你就跳脱了轮回的程式控管,你就不会受俗世的物质和内在的欲望所捆绑,你就成了佛。

  植物吸收地的养份和天的能量(空气阳光),然后被动物吃掉,然后动物被我们吃掉,我们再被天地分解,所有物质分子又重新回到土壤和大气中,我们从来就不是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的,我们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是用和万物一样的泥巴塑造出来的人形道具,真正重要和核心的,是如来在我们这泥巴身上吹的那一口气,那股精神力和天地合一的意志,才是我们的本体,佛叫他自性,老子说他是道,没有了这个精神力,物质分子不会组成细胞,这么多细胞不会聚合成一个生命体。

  所以说,没有了内在的佛性和生命本质,就不会有我们这身肉体,肉体只是道具,眼前所看得到摸得到,也都是假相组成的道具和布景,戏演完了,戏服总要脱,总要下台,下台就要洒脱,不要眷恋这些道具和布景,不管这些道具和布景多逼真多华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拓展阅读:海外广宏《金刚经》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变化的产物,在其产生后的三四百年间,《金刚经》的传播主要在古代印度的范围之内。由于该经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这种思想正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体现了佛教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并构成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自其登上佛学舞台后便迅速流传,影响日益扩大。早期,由于大乘佛教被正统佛教视为“非佛所说”,所以,《金刚经》只是在信奉般若经的人群中流传。后来,随着大乘势的增强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统治地位的确立,《金刚经》便在广大范围内传播开来。除了口耳相传外,许多人开始为其造颂做论。现存最早的论是公元三四世纪时弥勒所作的《金刚般若经论》。到公元四五世纪时,著名的大乘学者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又相继为《金刚经》作释。无著的注释名《金刚般若经论》,此外他还作了颂,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世亲注释有北魏菩提流支汉译的《金刚般若经论》3卷及唐代义净异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3卷(只存汉译本)。该书对其兄的论颂做了进一步的注疏,以“二十七疑”明经义,更具独到之处。论释中认为,《金刚经》共有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般若的主要思想。此后,金刚仙又造《金刚仙论》,对世亲的《金刚般若论》再做注释。

  除上述瑜伽行派的注疏外,中观系的功德施菩萨也曾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该论站在大乘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用真、俗二谛理论解释《金刚经》,正如论末之颂所言:“我今功德施,为破诸迷取,开于中观门,略述此经义。愿诸众生类,见闻若受持,照真不坏俗,明了心无碍。”(《大正藏》卷25)公元8世纪时,印度著名的中观瑜伽行派学者莲花戒也为《金刚经》做过注,现只存藏文译本。该注将《金刚经》的内容分为十八点加以论述,竭力调和无著的修行阶段论和中观派的解释。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体系。上述《金刚经》注释中属两大派者皆有,其中多数为非常著名的大乘学者,这充分说明了该经在印度佛教中的显要地位及流传普及的广泛性。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

  《金刚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金刚经》一般都是汉文译本,尤其是罗什的译本。日本历史上的许多民间故事均涉及《金刚经》,还曾出现以《金刚经》命名的诗歌。近代以来,随着佛教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及西方佛学研究的进展,《金刚经》也传到这些地区。

  《金刚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

  近年来,国际上的《金刚经》研究也较盛行,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