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
有人曾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借用这句话,我想说的是品味一节好课,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品味11节好课,那更是其乐无穷之事,感谢这次魅力课堂展示,感谢这次做课的11位老师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语文课,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幸福感。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改,我说:“教而不研则惘,研而不教则殆。”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去回味,去品析,去反思,惟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会更有价值,我们对未来才不会迷失方向。很开心,领导把评钟老师课的任务交给了我,虽然有很大的压力,但想着能有机会逼自己去回味,去品析,去反思,也就快乐开心了许多。钟老师是个诗意的老师,上的又恰好是古诗,对于缺少诗情的我来说,还真的是个挑战。为了配合他的诗意,我也希望自己的评课多一份诗的感觉,但想法有多美好,现实大概就有多残酷,我再搜肠刮肚都没有诗。所以就只好随便开始我的评课了。
一、重语文实践,高山流水韵依依。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是一首短短的古诗,一首学生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古诗,钟老师在引入学习后也一再强调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些新意,结合注解边读边悟,读得更加有感觉。课堂上,我相信大家对钟老师的三次写,一定难以忘怀。(1)晨曦微露,鸟鸣声声,________ ;天高云淡,阳光暖暖,____________;月上枝头,晚风习习,____________。(2)晨曦微露,鸟鸣声声,但是没有了________;天高云淡,阳光暖暖,但是没有了________ ;月上枝头,晚风习习,但是没有了________。(3)晨曦微露,鸟鸣声声,忘不了________ ;天高云淡,阳光暖暖,忘不了________;月上枝头,晚风习习,忘不了 ________。虽然只是让学生写了一次,但却把这三次不同层次的写,浑然融为了一体。我还注意到了,老师这三次的读,其中两个同学都被请到了,我相信读的听的,就在这三次的表达里,一定体会到了王维不同的情感历程。把听,读,写,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二、重情感引领,高歌低吟总关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的都是作者的情。这首诗,假如是我,会很自然地都把作者的情感基调定位在作者身处他乡,对家人的思念。而钟老师却不仅引领学生感悟到了作者身在他乡的孤独,还有对家人那份深深的愧疚,以及他那份隐忍之志。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走进佳节,体会节是人非,不变的虽然是节日,但作者的心情的改变眼中的节日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在这变和不变中,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孤独,作者对家人的愧疚。再由愧疚引发学生质疑:书读到此,你有什么话想问王维吗?为什么你不回去?在学生一声声的责问中,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归对王维意味着什么?这不归对王维又以为着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不归对于作者来说那是一种隐忍,才有了“五年后,开元九年,王维高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有了后人“王维诗画双绝。他的诗中有画,他的画里有诗。”有了“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人才王维啊!
三、重课堂整合,心灵润泽意悠远。
一首诗,短到只有二十八个字。一首诗,熟悉到学生在学前都能吟诵。而今天钟老师面对的却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只要稍稍借助注解,便基本上对诗中的`意思,情感把握得很不错。钟老师却能变着花样,翻新地让学生去读,去悟,我觉得他课堂上有效的整合功不可没。资料整合,“茱萸”的认识、了解让学生对重阳节的习俗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质问王维为何不归?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巧妙的结合出,归对作者以为着“盛世正逢开口笑,插遍茱萸满头归。”不归对作者“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不堪今日息乡意 ”以及后面王维的资料,及后人的评说,都让我们对王维,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形式整合,课堂上,听说读写悟,有效的结合在。我在这里不再展开说。这些都给听课的我们,上课的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你说,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往下探究下去,我们有什么理由满怀热情的听下去。这样的整合润泽的又岂止是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