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包子”季羡林

莉落

“土包子”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

  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10年,但他“土性难改”,不沾染一点洋味。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配着颜色朴素的裤子,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头戴线织浅褐色瓜皮样小帽。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绝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

  一次,北大一个新生误认为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人们总会看到住在北大朗润园13号楼东头一层单元房里的季老先生,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完全不像大师,像大多数北大老师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季羡林有一件雨衣,是他1946年从德国回上海时买的,一直用着,从未换过。

  季老自称在衣着方面是著名的顽固派,他最爱穿深蓝色卡其布中山装。1995年春节,季羡林的同宗曾孙季孟祥从老家赶来陪他过年。他让孟祥到商店购买他喜欢的蓝卡其布,季孟祥跑了北京许多商店一无所获,因为这种布已停产好久了。第二年春节,季孟祥和—位亲友提及此事,那位亲友从家里找出一块闲置多年的这种布料,请季孟祥带给老人。季老见到十分高兴,拿出刚刚出版的《赋得永久的悔》这本书送给季孟祥和亲友,并再三叮嘱季孟祥好好谢谢亲友。

  季老的吃也很随意,他通常拿一个大搪瓷茶缸去食堂打饭。吃米饭时,饭和菜都倒在茶缸中,一块吃下去,吃馒头时,就用茶缸盛菜,一只手拿馒头,另一只手拿筷子,很快吃完一顿饭,然后回办公室继续工作。而每天晚上在食堂吃完饭,他会多买一个馒头带回去,第二天早晨把馒头切成片烤热,沏上一杯茶,外加一碟花生米,就是一顿早饭。

  季老的住处也十分简陋。水泥地,大白墙,没经过任何装修,完全是20世纪50年代普通居宅。家具都是学校发的,既旧且破,没有客厅待客,就在大间的卧室里。北面放一张日八仙桌和三把破旧椅子,既是餐桌又是客人坐的地方。2000年,北大领导无偿给季老装修客厅,给了他一套沙发,从此季老的家透出一点现代气象。

  季老睡的床,还是50年代行军时的破铁皮床。上边有个日本产床垫,床垫里面是用稻草填充的,已经用了几十年,只要一动床就吱吱响,床垫还不停地往下掉稻草。放床的地面高低不平,直到2001年底季老生病前,床上的草垫子才被照顾他的李玉洁老师扔了出去,将床下的地面铲平,季老才结束了“摇篮”的日子。

  季老说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老生宁静淡泊,孜孜以求,他将毕生精力和全部时间都用在学术研讨上,最终成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唯的终身教授。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他著作等身,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1300万字。这是从他“土包子”里长出的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

  拓展:

  季羡林的长寿之道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1/4,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