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

李盛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2.5分钟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4分钟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chuánshūnìsùlíngdīnggēng

  教谕椽子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万象更新

  húnèméicuānlùnìng

  浑浑噩噩光大门楣蹿房越脊绿林英雄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景象或事物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绿林英雄: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组织集团。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作家作品(3分钟8:56:30)

  (1)学生简介

  (2)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三、研读探究

  1、季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同学们,“灰黄”的颜色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1.5分钟8:59:30)

  明确:荒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带着饥饿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勾画批注要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讨论3分钟,归纳4分钟9:01:00;9:04:00)

  明确:出生时社会混乱黑暗、家境衰落贫穷至极、平日生活异常艰苦、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

  资料补充:

  ①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那一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发生瘟疫,南方发生水灾。社会混乱得一塌糊涂。

  ②“然而真正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是把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这一层道理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离开母亲的痛苦我却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条老狗》【出示课件】

  去济南使他离开了母亲,生活条件的改善却伴随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说自己“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在济南期间,季羡林只回过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丧。此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母子俩再未见面。这对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这种“悔”随年龄的增长,愈发痛彻心扉。季羡林去世后,于2010年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回到“母亲身边”的生前遗愿。

  3、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字?(9:08:00)

  明确:苦

  4、作者写苦难的童年生活,目的仅是为了“展览”“控诉”苦难吗?(9:08:30)

  明确:不是

  私以为,季先生是为了“缅怀”苦难。他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难的背景下也闪现了耀眼的光芒。(1.5分钟9:09:00)

  5、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每天最高的享受》和《开始认字》两部分,然后讨论归纳“我”的童年在苦难的“底色”上还有哪些“亮色”?(讨论2分钟,展示2分钟9:10:30;9:12:30)

  明确:每天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死面饼子、与小伙伴畅快地游戏(可以看得出来我是很快乐的。)

  6、在这何其简单的快乐中,却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2分钟9:14:30)

  明确:人性――善良、友爱、天真、活泼

  人情――邻里情、亲情、友情

  7、我们探讨至此,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你觉得真是这样的吗?(9:16:30)

  明确:不是。

  8、作者写了童年这么多事情,却在第八段说“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简要说说理由。(3分钟9:17:00)

  明确: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珍惜一切、知足常乐,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里还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来。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幼时贫”之所以如此保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志、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

  9、仿照例句,谈谈你对“苦难”或“贫苦”的认识。(写2分钟,展示2分钟9:20:00)

  在苦难的土壤中,快乐和幸福也会倔强地发芽开花。

  在贫苦的底色里,乐观和希望也会骄傲地发光发亮。

  10、谈收获:可从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待人处事方面、生活态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谈你的收获。(3分钟9:24:00)

  四、教师总结

  季羡林写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难以忘怀的快乐。他教导我们应该拥有“审苦”情怀,珍惜在苦难生活中磨练意志、积极进取的机会;也应具有在穷苦生活里找寻乐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恼与挫折,勇敢面对,还能苦中作乐。(1.5分钟9:27:00)

  推荐:(1.5分钟9:28:30)

  曹文轩《青铜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哑巴男孩青铜的苦难生活,但他们在苦难面前总是从容的、镇定的)

  伊朗电影《小鞋子》(丢了一双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温暖的感觉,那是一种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