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意义。品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己人生旅途的总结。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是的,责任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我们内心的芜杂、浅薄。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积极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己。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而季先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对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实意,二要宽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绝不能超过一道底线。容忍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实来说,这个民族需要更多宽容的人们。这些都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感受。
在学习工作上,人们多谈成功二字。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人各不相同,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可预期,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勤奋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过打磨,努力过甚至吃了亏,摔了较,在机遇来临时才能很好的把握。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经过思考后必定会有多少的提升。虽然有些道理是从小听到大的,当静下心来冷静思考,那种细微的抵触心理也将消失。用一种更成熟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会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给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长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已经好久没有特意写读后感了,一直挺喜欢阅读,但也仅限于看,几乎不写评论或读后感。借这次参加局工会读书小组活动的机会,又开始重操旧业啦。不过,这次还真全凭兴趣,可以随意漫谈,而不是当年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刻意地去拼凑文字。
我这次看的书是《季羡林谈人生》。其实,说来惭愧,对于季老,这位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让我真正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却是在今年,在他98高龄驱去世的时候。之前,是通过他的著名弟子钱文忠知晓他的。钱文忠的《三字经》火了,我也买了翻看过,还教年幼的女儿一起学习背诵。
于是乎,对季老也想有所了解。这次正好局里购置的第一批书籍中,有《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来。常说“书非借不能读”,对于借来的书,我总是第一时间消化。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铁车厢里阅读的。
这本书是由52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极其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我们人生的纷纷扰扰。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他还说:“不完满才是人生”。“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一种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同样也是一种人生,而我们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改变心境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记得温总理曾对季老说过:“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通读此书,感觉季老先生为人谦逊真诚、乐观开朗、淡泊名利。虽然社会外界给了他国学大师等多顶名誉光环,但他却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岁高龄以后依旧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勤奋写作。虽然身体上、地位上受到严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话讲,却是精神极其丰富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段时间的空闲,他翻译、著作多篇极有价值的书籍。一位世纪老人,依旧关注、忧虑这社会的未来,特别对目前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的现象而呐喊。
这本书每篇文字都较短小,语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我们这代青年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变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潜下心来阅读季老的文章,真能给我们打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在此,我也向在座书友特别是年轻人强烈推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