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

莉落

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

  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便随处可见,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

  一、老舍生平及其创作

  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于1899年出生在北京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胡同。他出生不久,其作为满族护军父亲便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阵亡。因此,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深刻:“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正黄旗人,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满族人所特有的性情和品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舍作品中满族元素并不多。这是因为“他与许多年轻的满人一样,像替罪羊一般为那个并未给他带来过幸福,而现世已经倒台了的清政府担负着来自外族的排挤和打击。”尽管如此,读者仍能从其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看出老舍对于满族文化的批判,如《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满族元素大量进入其作品,这在其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和戏剧《茶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所展示的满族所特有的文化、风俗等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满族文学作品。其中,“他的民族自卑与民族自尊同时滋长着,对本民族的热爱与为本民族争气,渴望民族间平等的思想,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下面笔者就拟从两部作品的旗人形象塑造以及有关满族风俗礼仪的描写来具体分析他对本民族既眷恋又批判的矛盾之情。

  二、老舍作品的满族元素

  (一)旗人形象

  所谓旗人,在清代是指被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类兵民一体化组织中人们。在老舍的作品中,他通过对旗人形象的塑造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民族作家对于本民族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在旗人身上所寄托的忧思与希望。在他笔下,有些旗人是只知道挥霍和玩耍的,如《正红旗下》的大姐公公和大姐夫。大姐公公“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到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地认为他应该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姐夫“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不管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是看着天空”“万一有那么一只掉了队的鸽子,飞的很低”“见此光景,就是身带十万火急的军令,他也得飞跑回家,放起几只鸽子,把那只子天而降的‘元宝’裹了下来”。他们的挥霍与享受依靠的是“铁杆庄稼”,而究其根源则是八旗制度的变异与腐化。欧立德在《满洲之道:清朝的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中认为满族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靠的就是八旗制度,然而到了清朝后期正是这种腐化了的八旗制度,造成这些旗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茶馆》中茶客丁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己谋生计吗?心眼多毒!”就是直接对“铁杆庄稼”制度的批判和讽刺,他们已经丧失了自我谋生的能力,何谈带兵打仗,保卫国家。老舍的夫人胡絮青曾经说过:老舍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要告诉读者,清朝是怎样由“心里儿”烂掉的。老舍用温情含蓄的语言对这些从“心里儿”烂掉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不仅是满族更是国家的败类。

  当然还有一部分旗人是作者极力赞美和颂扬的,他们踏实、勤劳,不再一味的依靠“铁杆庄稼”而是另谋生路。例如《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和《茶馆》中的'常四爷就是这类典型。福海二哥“是个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尽管当时的旗人学艺是被人耻笑的,可是他在看到了当时“铁杆庄稼”并不能使人富裕起来时便毅然去做了油漆匠,即使后来补上旗兵的后缺他也没有丢掉油漆匠工作。同样,常四爷也是一个冲破八旗制度束缚的人,他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去坐了一年的监狱,在别人都说“让我自己去谋生,非死不可”的时候,出狱之后的常四爷却自己卖菜另谋生路。对于他们“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赞美福海,赞美常四爷,赞美那些具体推进历史转折,使艰难历程轻松化,将人生无痕地融入时代的一代旗人……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的车轮子迎头驶来时,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对于民族深藏着得骄傲”这一类的旗人正是看到了“铁杆庄稼”的腐败,才会挣扎着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同时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福海放走了参加义和团的王十成,常四爷为危难之中的王利发雪中送炭。因此老舍对于这些旗人的赞美不仅仅限于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在颂扬他们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更是引导腐败的清王朝走向光明前景的使者。

  (二)满族的风俗礼仪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的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请安请得最好看,以至于使每一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要是我的儿子能这样懂规矩多好啊!”作者借老太太之口由衷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福海二哥的赞赏之情。类似于这样温情场面的描写还有我的“洗三”,所谓“洗三”就是在小孩子出生第三天时举行的出生典礼,届时方方面面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德高望众的老太太一边给洗澡一边说吉祥话,文中的白姥姥:“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最后还要用大葱打我三下,口中念念有词:“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而据老舍说他后来也确实像大葱一样聪明。作者诙谐幽默的描写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不难看出老舍对于满族一些风俗礼仪的赞美之情和自豪之感。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本是一个礼仪之邦,而满族更是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惯而形成一些特有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福,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必备因素,所以在这里作者用一种温馨的笔调,表达着自己对于民族礼仪的认可与接受。

  与此同时,作者也对一些本是值得夸耀的风俗礼仪进行了批判:“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他沏茶倒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可是我们胡同里的“财主”,拿着好几份的钱粮,却在我家白吃白住白拿炭,而且他稍不顺心就会闹的天翻地覆,把“我”们全家包括大黄狗在内骂的狗血喷头,对此“我”们家是没有任何人敢反抗的。对于姑母的蛮横无理,为所欲为,尽管及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在满族的家庭中姑奶奶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样地还有满族人养花养鸟的爱好,这本是在八旗制度束缚下的八旗子弟为了消磨时间而培养的一些兴趣,既不违八旗制度的规定,又使自己的生活的得到了充实。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每一个八旗子弟都应正视自己的身份,保卫国家而不是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因此,老舍对于一些风俗礼仪的描写。“在很多场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传统这种总的意图出发的。”面对这些优雅的废物,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舒济曾经说过:“我们从满族的角度来看他,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正是知人才能识文”因此对于老舍,很多时候我们由表及里。当我们看透他内心的骄傲与自尊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满族情怀以及他的满族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