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写作目的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平(今北京)。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于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
老舍《我的母亲》解读
一、写作手法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老舍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
本文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二、语言特色
这是一篇回忆性记人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
1、叙述和描写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如“兄不到十岁……一直到半夜”这一段记述就把父亲死后,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含辛茹苦,日夜劳作的经历与精神写得很充分了。而所用语言则是唠家常式的朴素、流畅、亲切的语言。
2、议论语言凝练、深情、隽永,蕴有哲理意味。在文章中,老舍经常在叙述到一定的时候,便适时地插进议论文字,这对于深休全文题旨,抒发浓郁的感情,都发挥了如点睛般的作用。例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心里是安定的”,这段话是老舍在抗战时期被迫躲到四川成才见不到滞留在北平的母亲,无比思念又担心年迈的老母遭遇不测所表达的忧惧、思念交织的复杂感情的一段话,是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时才会有的感觉和想法,老舍以其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其隽永意味是颇具启发性的,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三、赏析
散文被称为是,“用心歌唱的文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散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书法老舍的思想感情。
这一篇文章老舍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对母亲的崇敬以及感谢。老舍崇敬的是母亲在遭遇家庭变故和生活苦难的时候,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顽强不屈的与其抗争。感谢的是母亲传给自己的'优秀品质,并给了自己生命上的教育,还有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通观此文,文章开头老舍对母亲粮价的家庭状况和“我”的家庭状况进行说明,写出了“我”家庭的窘迫以及生活变故给家庭造成的巨大压力。然后通过描写母亲为支撑家庭帮人家洗衣服,帮人做针线活的苦难与艰辛。文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虽然母亲生活忙碌但还保持了勤快、好客、热心助人等优良品质,以次来说明母亲对“我”生命的教育以及对“我”性格的影响,文章对母爱的升华则是通过母亲同意“我”不结婚,母亲一个人过除夕等事来表现的,同时还写出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整篇文章行文流畅、自然,浑然一体。由于老舍选材贴近生活,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读者与读时不禁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在加之老舍的写作语言平时质朴,是读者很容易就被文章透出的浓浓感情所吸引。
创作散文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文体美,而文体美的最重要特征又可以概括为:精悍、清新、流动这六个字。本文的语言就非常有特点。
首先,文章非常之精悍。他运用含笑的篇幅,集中展现了母亲与“我”几十年的生活,并通过这几十年内发生的事情来抒发情感,文章短小精悍,表意深刻透彻,干净利落。
其次,文章语言清新脱俗。老舍摈弃了陈词滥调,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过多的修饰,而是采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使其更贴近地方,跟贴近读者。
第三,文章文体流动富于变化。老舍通过句式的变化是文章更具流动性,最终使自己的思想随语言文字的节奏而前进、铺展。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文章的问题美,增加了文章的欣赏价值。
此外,这一篇文章还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
第一, 此文线索清晰。该文章是一时间和事物的发展为线索的,多而不乱,逐步深入。最终展现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 文章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老舍所生的地方是北京,所以在其作品中就难免流露出北京的地方特色如:北京早年的病变,母亲的爱面子,北京方言等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第三, 心理的描写。文中多次出现了老舍因为没有对母亲进孝而产生的心理愧疚的描写。
第四, 恰当地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这一篇文章属于纪实性散文,特别适合运用白描这一手法,白描手法不渲染、不夸饰、朴素、简洁、信书而笔队表现深化主题有很大作用。
这一篇文章无论是在文体,还是在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唯一不足就是在叙事方面有些拖沓之感。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把这篇文章当作散文的典范之作。加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