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与鲁迅
引导语:梁实秋与鲁迅有怎样的鲁迅呢?这两位伟人是否有矛盾,我们通过下面的文章来了解吧。
说起梁实秋,台湾人较熟悉。因为台湾把鲁迅的作品列为禁书。
说起鲁迅,大陆人较熟悉。因为大陆曾把鲁迅封做新文化的主将。
最近,大陆不在哄抬鲁迅了,并把鲁迅的作品从教课书里撤出。虽然没把梁实秋放进教材(湖北高中有),但对梁实秋的评价已面貌焕然。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名角,随着时代变换。同时人们也会发现,对历史名人的评价大都是活人对死人,盖棺定论。或随着时代的需要,把死人抬出来借尸还魂,或用另一个死人替换。
有点文学常识的大都知道,当年梁实秋与鲁迅打笔头仗至少有10年。结果没有结果。结果是鲁迅先死,梁实秋少挨骂了,49年台湾去了。
梁实秋和鲁迅的焦点在于文学是否有阶级性:梁实秋以为文学没有阶级的界限,而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的。梁实秋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不把文学当作政治工具自然会遭到鲁迅这样以文字讥讽时事的左翼作家的不齿。为此鲁迅把梁实秋骂的够狠“见了穷人就狂吠,见了富人就摇尾”的资本家的狗。
鲁迅的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共产党人基本合拍,所以鲁迅很年轻就死了,被瞿秋白特别后来的'毛泽东在大陆评价甚高(胜利者的评价)。
其实梁实秋很不服气,笔头上从未认输,心里边更不会认输。梁实秋到台湾后(鲁迅都死好多年了)也从未放过鲁迅。他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把鲁迅骂他的话又还给鲁迅。
梁实秋的《关于鲁迅》,表达了他与鲁迅笔战多年后对鲁迅的整体评价(活人对死人)。他说鲁迅鬻文为生,以至于死。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文字简练而刻毒……积极思想,积极看法,成为体系,正面主张等等,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详细评价可搜索查看)
梁实秋和鲁迅结下的梁子,其疙瘩症结是立场背离,观念迥异。反映着当时国共两党的根本分歧,国府治理与阶级斗争的权力利益。
梁实秋和鲁迅都应该称为江南才子,俩人都是浙江血脉关系。不同的是: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但他出生北京;鲁迅出生绍兴都昌坊口,但他祖籍是河南汝南县。中国传统文化极尽其熏染。
所幸的是,梁实秋去美国在台湾名气较大,84岁寿终正寝颐养天年。
所悲的是,鲁迅在大陆名声大噪只活56岁,当今却被拉出文坛。
由此我们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中华民族很难跳出“轮回”的圈圈。
鲁迅曾经预言,惟新兴的无产阶级才有将来,预见何其短暂。借梁实秋的话说:“他(鲁迅)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人生慨叹:谁活得长,谁最有发言权!
梁实秋 - 简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