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作品《吃相》简介及其赏析
作品简介: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收录了梁实秋谈吃的全部散文93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外,还找到梁先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
本书不是食谱,不是教人烹饪,不是解析营养,只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让我们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在了解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外,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梁实秋与唐鲁孙、邓云乡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欢吃,并且对吃的感受超过吃的本身,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保证让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吃相》赏析:
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感觉就像走进了杂货铺,什么都齐了。怒、脏、鼾、胖、病、洗澡、理发、下棋……虽然都是生活琐事,却都成了他散文的题目。“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司空见惯的众生“吃相”的确是很平常的了,但梁实秋先生照样把它当作了做美味佳肴的材料,他的《吃相》一文从“吃相”入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吃相”,并发表了他对“吃相”的精辟见解。
如果带领巴西足球队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圈,其实并不希奇,也不能显示主教练有多大能耐;但如果带领泰国队打进了世界杯,那就令人刮目相看了。同理,像梁实秋先生这样,不沾题材的光,不要完整离奇的情节,全凭广博的'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东西十万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来,让读者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才堪称散文大师。
《吃相》从一个外国朋友关于“吃相”的疑惑入笔,想到了《礼记》“毋啮骨”之诫,引出了“无奇不有”的种种吃相:有罗马皇帝尼禄的“饕餮相”,有意大利人吃通心粉的“风卷残云相”;有壮士樊哙鸿门宴上的“豪侠相”;有外国家长就餐前的“虔诚相”、孩子的“调皮相”;有中国孩子就餐的“谨慎相”;有邻户保安、车夫和一群石匠的“粗犷相”;有女士的“淑女相”……凡是他耳闻目睹的“吃相”都揽入笔底,然后妙笔点睛,化龙飞舞,精辟阐述了他的见解: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不要因为我们的个别怪异吃相便断定我们的吃相不佳;餐桌礼仪虽然重要,但不要太重视;“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的。要达到梁实秋先生这样的境界绝非易事,必须有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形成厚实的生活积累,有渊博的文化底蕴,有机智敏锐、幽默风趣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行。
以上谈的是梁实秋先生散文取材贴近生活、善于引琐事入笔的特点,下面再说说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先生讲究文章的趣味,不喜欢一板一眼地叙事说理,他总是自由自在,笔随心走,谈笑风生,话语里闪烁着睿智,不时还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倒晕。例如开头写他回答外国朋友的问题时说:“我告诉他我走过十几省还不曾遇见过这样的场面,而且当场若无壁板设备,或是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此种盛况即不易发生。”
探讨梁实秋先生语言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幽默风趣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丰富的联想,例开头在分析食客吐骨头“把壁板打得叮叮当当响”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不易发生时,居然想到是因为其他地方“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又如在引述《礼记》的“毋啮骨”之诫时,想到“啮骨应该是桌底下另外一种动物所做的事”,以此从反面来佐证“毋啮骨”,令人喷饭。二是细腻的描写,如在描写车夫的粗犷吃相时写道:“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膈。”描写细致入微,还带些夸张,如同漫画一般,令人捧腹;三是善用修辞手法,例如“食客都是伸出右手象是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利落”,“……若是频频夹取如金鸡乱点头,或挑肥检瘦的在盘碗里翻翻弄弄如拨草寻蛇,就不雅观”,这是比喻。“细细的两根竹筷,搦在手上,运动自如,能戳、能夹、能撮、能扒、神乎其技”,这是排比。如此等等,种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文笔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