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壮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崇高”是美的范畴的基本形态之一,由于中国特有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中国古代文学中形成了特有的壮美形态,李白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这一形态的典范。
崇高与优美是美的两大基本范畴,它们相对而出,各执一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周易·系辞上》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只有在这种变化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无论大自然中,还是社会生活,或者艺术领域中,这三大世界中美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其基本形态主要有两大类:优美和崇高。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对“崇高”的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中,“崇高”这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楚语》,楚王与伍举论章华之台的美,伍举曰:“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① 但后来却并未将“崇高”作为美的范畴来专门讨论,而是出现了新的概念“大”。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左转·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听《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② 孔子也讲过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③ 孔子用大赞美尧,在他看来,这种大就是大自然中巍巍的高山,是灿烂的光辉,这是一种至高的美。在孟子看来“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人善养“浩然之气”那么“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④ 他认为人的精神境界与宇宙万物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道家讲“大”,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里大美指天地之美,既有“千里之运,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的东海,⑤ 也有“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还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⑥ 钟嵘《诗品》中讲到“雄浑”“豪放”两种风格,到了清代姚鼐则明确提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概念,而到了近代,王国维进一步概括出“宏壮”的概念,即“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
二、中国古典美学中形成的.“大”“阳刚之美”概念的原因
(一)主客体关系
在美学范畴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透露出中国美学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的“大”到姚鼐的“阳刚之美”,乃至于王国维的“宏壮”,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这几个概念较接近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但终究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有所不同。在“大”的概念中,人与自然的距离感消失,物我相互交融,是自然与心灵的一种契合。中国的古典美学主要从物我和谐统一中看待“大”与“阳刚之美”。
(二)审美的心态
中国文化是在以内陆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发育的。华夏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人们长期过着农耕生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极强,对大自然产生了亲切的认同感。大自然温厚、博大、发育万物的力量成为人赞美的对象,成为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基础。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⑦ 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⑧ 人们没有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外物没有产生抗拒冲突的心理,而是从内心崇敬。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中国“大”和“阳刚之美”的概念,两者虽然相似却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这种美就是壮美。“壮美是一种介乎优美与崇高之间的、既包含着优美与崇高因素而更偏向于崇高的一种美;是一种由优美走向崇高并且接近崇高的、开始出现冲突而又没有突破总体和谐的一种美。”⑨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对这两种观念与心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既要继承“阳刚之美”重德尚志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西方“崇高”概念中的重理性优点,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科学的“崇高”美学思想。
三、壮美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人类不仅在物质方面要依赖于大自然,精神方面也受自然的熏陶。在中国,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诗意的契合。无论是自然界中、社会生活中还是艺术领域中,都存在着“崇高”的美的形态。我国古代的“阳刚之美”接近于西方的美学中的崇高,是壮美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美往往给人以力量之强,品格之高,气势之壮,形态之奇的感觉,使人产生惊叹、敬畏的情感。壮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典范,我们就以李白的诗为例来鉴赏这种美的形态。
李白诗歌中的“壮美”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身遭遇的愤怒申诉
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狂放不羁。他的这种精神常常用“大
鹏”“天马”的意象来表达,与游仙醉酒的内容连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壮美形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上李邕》⑩
在李白的诗中,有两个意象特别典型。一为大鹏,一为天马。大鹏展翅,天马飞腾,象征着盛唐的繁荣昌明,国势强大,意味着李白血气方刚,壮志凌云;大鹏折翅,天马含冤,象征着大唐的政治黑暗,国是日非,意味着李白仕途阻隔,理想破灭。然而无论怎样的情况,李白都极尽大鹏“足系虹霓,目耀日月”“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的气魄和威力。把那“神游八级之表”的“仙风道骨”的壮美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黑暗时事的揭露抨击
《古风五十九首》或感物兴叹,或以古讽今,或借助游仙,或以才情取胜,以宣泄见长。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其十九》
诗人笔下的仙女是美的化身,洁白的手,手里的芙蓉,凌虚的细步,轻盈的姿态,云霓的衣裳,飘拂的广带……,然而从仙境俯视洛阳地面却是人民惨遭杀戮,胡兵横行霸道。这与优美、闲雅、平静的仙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理想与现实,仙境与人间交织的画图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这是美的画面,也是悲的画面。这样优美悲壮的美也只能在李白的诗笔中表现出来。
(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歌颂
在盛唐山水诗人眼中, 自然已经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体,而是另一个主体,是一个与人类在心灵上息息相通的主体。诗人不仅对自然崇拜感动,他们也通过自然表达心灵。李白的诗中,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山水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诗人以充沛的激情与豪迈去感叹生命和人生。他的山水诗大多意境壮美,雄奇险旷。他的诗是心灵的坦露,是激情的宣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主客观的冲突,充满反抗的激情,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阳刚之美”的典型代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开头从香炉峰写起,香炉本来就给人轻烟缭绕的感觉,这里是写日光照耀之景,但使人与香炉发生联想,为瀑布作了极好的映衬,背景壮美、广阔。“挂”字自然生动,极有气势。“三千尺”极状瀑布之长,银河落天的比喻,气势磅礴,新颖别致,一下子把庐山瀑布的壮美鲜明地揭示出来了。历来写瀑布的诗虽然有许多,但气魄的雄奇壮美,想象的丰富多姿却不能与之相比。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有赠友、思乡、题画、咏物等多方面,也有许多诗作呈现出壮美的形态。李白无论描写社会人生,还是描写自然山水,都能以阔大的胸襟,超越的眼光,在他的诗中展现出壮大开阔、雄奇浩瀚、气势磅礴的境界。只有这种境界才能体现他傲岸不羁的个性,只有这种境界才是真正阳刚之美的境界。李白诗歌是表现“壮美”形态的一个典范代表,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还有许多阳刚之美的作品,我们应努力去发现和研究这种美的典范形态。
四、小结
崇高是美的一种典范形态,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心理和人文地理,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性。我们作为后学者既应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也应对前人的理论成果取长补短,加强交流,使之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崇高”概念,以推动美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