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背影

张东东

李白的背影

  李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公元762年冬天,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建造了中国诗歌莽莽昆仑的李白在当涂(今安徽省内)病逝――我更情愿他是扑入水中捞月,让一只玉兔引到江心,便永远地留在那里了。

  凡与李白谋过面的唐朝人,可能记得诗仙的尊容;没有见面的唐人,以至后世所有仰慕或诋毁李白的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叹为观止的高大背影。

  这个背影,与昆仑齐高。

  一

  伟人出生不必在豪宅和官宦人家,也不必在名山大川。毛泽东如此,李白也如此。李白出生的那个地方现在不属于中国版图,史书上说是条支或碎叶,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坦境内,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五岁随家迁居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20世纪80年代有一场大的论争,一些学者说李白祖籍四川,是完完全全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这个观点是针对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而来的。李白在《书怀重寄张相公》一诗中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后世基本都是依据这首诗来认定李白的祖籍的,一些学者争论一番没有多少意思。平心一问:争什么?只要李白是中国人就行了,至于祖籍,神州何处不灿烂?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李白祖籍四川是再好不过了,只要李白是四川血脉上的一颗红果,那么,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最巍峨的几座高峰就都是蜀地的――李白、苏轼、郭沫若。其实祖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地。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这就足够了――对四川来说。

  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这个观点可以蒙昧一些不细究因果关系的盲从者,但骗不了明眼人。盛唐文化是什么?盛唐文化与初唐文化有什么区别?盛唐文化与大汉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不同?中国早期文化发展到盛唐出现了哪些新气象和新精神?她是怎样把一个普通人的李白孕育成特立独行的诗歌仙子的呢?目前没有多少文字说明这个问题。

  李白早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喜作辞赋。这良好的教育无非是子集经传,天地君亲师,温良恭俭让,入世入仕,做忠臣良民,干一番世俗眼中的事业,善始善终,衣锦还乡。从李白成人后的所作所为看,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中规中矩的东西并不多,也就是说,李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有限的。

  李白家居附近有座紫云山,为道教胜地。另外蜀中青城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少年李白在此接受了道教的神仙之说。――这个结论平淡无奇,中国农村包括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接受神仙之说,就是城市的少年儿童,一部《西游记》看得如痴如醉,都想成为无拘无束、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与其说是环境的影响,还不如说是道教的某些思想观念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性格需求。少年李白没有例外。

  赵蕤的纵横之说,蜀中的任侠风气,对李白的影响确实存在,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李白之所以天马行空,是其性格所致。用现代唯物辩证法解释,所谓的以开放精神的盛唐文化、道教思想、纵横学说、任侠风气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李白的性格特质和思想观念。

  盛唐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结了若干个红彤彤的上好果子,他们的色泽和果肉是长安宫廷里那帮王公大臣所期望的。而有一枚青果,呈绿色,具百味,主酸主涩,好赏却不受用。这枚青果,就是李白。

  二

  李白是诗人,这是一般的看法、称呼和结论。这就像对着冉冉东升的太阳说,看――东山头上有一个圆盘,是言其形状,而非实质。对太阳,我们凡夫俗子还能说那个圆盘还会发光,它出现后天气就暖和了,而对李白就不这么直观,多少朝代多少文人教授学者都说李白是个诗人――伟大的天才诗人,却没有几个人说李白是个思想家。

  孔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是圣人。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列子、韩非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属圣人范畴。这些圣人、思想家、哲学家,是摆明了观点直说的,后世的人不需要深研细究就可以不费功夫地叫喊:孔子曰……老子曰……孟子曰……而李白与他们不同,李白会写诗,李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用诗歌表达了出来,这样,李白就成了诗人――旷世的天才诗人,却不是思想家。庄子以寓言表达思想,庄子是思想家,是哲学家。李白以诗歌表达思想,李白为何不是思想家、哲学家?这是历史文化的疏忽,还是李白个人的悲剧?

  还有,李白头上那顶诗仙的桂冠,这没有戴错,诗仙的帽子只有李白戴上是合适恰当的,但是那个“诗圣”的王冠呢?后世搞平衡的人给杜甫戴上了。给杜甫戴这顶帽子的人说,杜甫以诗歌的形式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段历史,杜甫的诗歌是史诗。是史诗就该戴诗圣的冠冕吗?以此论,司马迁就该叫“史圣”,可史学家并没有这么做。杜甫是属于唐代的,他的诗是唐史的写照,而李白不光是唐朝的,他是整个中国的,甚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孔子的语录影响了他以后的每个人、每个朝代的价值取向,他的思想是后世几个朝代皇权当政的指导思想;而李白,他不只是一面诗歌的旗帜,更重要的是他是每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的人生取向的旗帜,其叛逆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追求,和为理想矢志不移的信念力量,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是罕见的。他对真善美的歌颂,对丑恶、虚妄、欺凌的挞伐,不囿于盛唐,属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是诗圣,在中国的思想殿堂里,他与孔子是平起平坐的圣人。

  孔子是庶民大众的先驱圣人。

  李白是文人士子的先贤圣驾。

  三

  从一个特定的文化角度探析李白的思想性格比其诗歌更重要。

  李白思想性格迥异于别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叛逆性。他有安社稷、济苍生、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一生都是这样,但是这一切要以他的独立存在为前提,他不做别人的附庸。在科举取士、写诗又在进士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盛唐时期,李白不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他把“入世”“入仕”的希望寄托于权贵的举荐上。可是唐王朝不是一池清澈的湖水,不是微风拂动的朗朗晴空,你李白就是一只凤凰,那又怎么样?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过襄阳拜谒荆州长史韩朝宗,谋求对方能替他说说话,打开入仕之门。以善举贤才闻名天下的韩大人没有理会李白的请求。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遍大半个中国名山大川的李白此时才认识到人心的叵测和荆州江边上的风冷。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年届不惑的李白书生意气奋发,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李隆基面前,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殊不知唐王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的目的不是要李白这个人才为国家出一份力量,而是一点锦上添花的个人私事――写一写杨玉环的容貌和歌舞风姿。《清平调》三首出炉了,唐明皇杨贵妃心花怒放,作为回报,李白做了翰林,“问以国政,潜草诏诰”。可是问题又来了,“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污秽荒淫的宫廷,蝇营狗苟的官场,嫉妒、谗毁,李白吃不消了,走吧。走出长安时,我们可爱的天才诗人没有忘记用诗歌安慰一下自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和解嘲,事实上是无限的悲伤与凄凉,孤独的李白一定是一脸的茫然――我还去那些地方漫游吗?

  如果这个机遇给了一生未仕的孟浩然,孟公可能就乐此不疲了,即使身陷污淖之中;也可能在风清月高的夜晚深深玩味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适可而止,把这翰林做下去,做到地老天荒,发白须疏。唐代有许多诗人把官做大了,高适还封了侯。李白却不愿意改变自己,他要别人适应他。这是多么难的事啊,比蜀道难、比上天还难的事啊!

  李白离开了朝廷,离开了长安,这对李隆基及身边的那些弄臣而言,只不过是三月的天空中一只漂亮的飞鸟淡出了视野,真正振奋的,是中国文化史,是后世的中国人,李白这只一生都在漂泊的航船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

  有文学史家认为,李白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这个观点有问题。李白怎样做就是恰到好处的高傲自负,你说得清楚吗?李白的理想在现实中就根本无法实现。李白写诗那是李白个人的事,李白诗写得再好也不影响那些达官显贵们的养尊处优,但是当把这么一位时时处处都想干事的才子安排在某个权位上,说不准将“国无宁日”,再说安史之乱以前的唐王朝已是繁荣昌盛到封建社会的顶点,有没有政治家的李白是无所谓的。

  李白不屈不挠。他失望、悲愤,失望悲愤之后又恢复到自信、自负、豁达、昂扬的精神状态。他由追求到失落,然后在失落中解脱,在理想王国逐渐渺去的同时,把精神的天庭建立在前无古人的仙境之上。“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蔑视权贵,轻尧舜,笑孔丘,平交显达,长揖万乘,李白由平步浮尘到最后振翅一跃,成了游弋天际的鲲鹏。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浩浩长河的上空,有两只平行飞翔的猛禽,一只是庄子,一只是李白;庄周在翱翔蓝天时眼睛是恬淡平和地闭着,而李白的眼睛始终是聚精会神地睁着的。

  四

  诗歌是李白入世的'敲门砖。当他出蜀出游,独步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越中、云梦、襄阳时,定当没有想着要成为一位划时代的诗人,也肯定没有想着要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是李白的诗歌宣言,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个体生命向整个社会横空出世的首次表白。就其一生来看,这不是最要紧的东西;这些光芒四射的文字只佐证和诠释李白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在文学史中,这寥寥数笔肇启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唐朝规范了诗歌写作,而李白不拘那些形式规则,他作诗不是单纯地为写诗而操笔,他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想、观点展现出来,诗歌只是次而又次的一种途径和形式罢了。

  初唐四杰,尤其是王勃和卢照邻,已经把诗歌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一座险峻的诗歌高峰,高适、岑参绕过这座高峰在河西寻找新的诗歌篇章,《燕歌行》(高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以及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可看作是《长安古意》的姊妹篇。李白来了,李白在卢照邻、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肩膀上作诗。笔者猜想,前者作那些诗歌时是愁云锁眉的,而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大多是从容的,即如《塞下曲》这样的边塞诗,“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也让人感受到一丝英雄的从容不迫。李白与前几位大诗人相比,他更突出人的英勇气概。至于《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行路难》、《梁甫吟》、《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即是一位诗歌仙子手持酒樽吟风唱月罢了。

  可以这么说,其他诗人是在地上诉说,包括王勃、卢照邻、张若虚、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杜甫、杜牧、李贺、李商隐,唯独李白飘上了天庭。“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在李白的诗歌中,明月、黄河、青天、云彩,万里千丈,这些别人不太使用的意象他信手拈来,运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一首诗中,天上人间,高山大河,风雨雪云,磅礴喷涌,纵横驰骋,壮美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李白对自己说,也对别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须尽欢”,“安得催眉折腰事权贵”,“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这是抱国无门的李白无可奈何的喟叹,也是对后世许多志士仁人的忠诫。今天我们在茶楼酒馆吟咏这些诗句时,是否体味到它们的启蒙意义?

  李白的乐府歌行,李白的律诗绝句,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想象特色、语言风格,统统留给文学史家和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与研究人员,我等只看他的思想性格和广阔胸怀、意志精神,他是不是独步盛唐天下呢?他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行空天马呢?

  五

  李白成名后是社会名流,其社会地位不亚于王侯将相。王侯将相受人尊重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时一地之显也;而对李白的敬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大到丞相,小到庶民百姓。在李白独步天下时,他享有五岳之首的尊贵,这是其他诗人文人无以比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应该知足了,没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没有在唐王朝开拓疆土中建功立业,但他的诗让整个国家为之动容、顿首,他应当欣慰了。被北宋江西诗派尊为“一祖”的杜甫,据有关书籍记载,在唐朝时期名望是不能与李白相比的。

  今天全中国有三十七处杜少陵祠或杜甫草堂,举凡杜甫驻足过的地方或用诗吟咏记述过的地方大多建有纪念馆,或塑像,或树碑,或建设庞大的建筑群落。有的是纯粹地纪念杜甫,有的旨在借杜甫的光辉兴发当地的旅游业。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杜甫着实显赫得很。相形之下,李白明显落后了。笔者没有找到建设李翰林祠的详细资料,也没有听说哪些地方像推崇杜甫那样在轰轰烈烈地建设李白祠或纪念馆。笔者所在的城市有杜少陵祠,但没有李白祠,令人遗憾的是李白的祖籍就在这里,并且李白写这里的诗句比杜甫的更好。

  也许是李白在当朝太风光了,太受欢迎和推崇了。李白的诗被誉为唐朝“三绝”之一,而杜甫在当时没有得到这样的赞扬,这算是历史的一点公平吧。

  六

  李白受到唐人及后世的推崇,缘于其诗歌的超凡绝尘。李白诗歌的气势、气魄、气度在笔者看来均是果实之类的东西,真正结出这些硕果的根系,是李白的情怀。

  兰州大学林家英教授在其李白研究中说,女性形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相当显眼的地位,一百三十余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歌自宋以来便遭受批评指责。王安石斥李白“词语迅快,然其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至近代,有人认为李白写这么多妇女诗是“犯罪”行为。李白除《清平调》为奉诏赞美人外,大多是关切、同情妇女的作品,如《妾薄命》《玉阶怨》《怨情》《北风行》《代赠远》《子夜吴歌》《捣衣篇》《长干行》等等。这些作品歌唱、赞美妇女的劳动生活、善良品质、美好容颜、火热爱情,以及遭受遗弃的悲惨命运。在写重大题材、宫廷宴乐和壮丽山河的盛唐时期,李白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妇女生活,替她们说话和歌唱,应当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仅从诗歌创作方面论,这又为开风气之先,因而不能否定,更不能责罪。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是李白博大情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白倍受敬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对黄河,李白在三首重要诗歌中用如椽巨笔予以歌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体,在李白眼里她来自天上,她如此了不起的生命流逝着,一去不复返了,渺小的人得尽情享受自己的欢快与愉悦吧。在《将进酒》中李白谈惜时,以黄河作喻,赞美她,把黄河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在赞美华山时,黄河变成了水丝,但这水丝却能劈山峦,涛声如雷。《横江词》《蜀道难》看似在痛责,实为赞美,吹倒天门山的风不是雄劲吗?高过瓦官阁的白浪不是波澜扬厉吗?离天不到一尺的山峰,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不是造化的神秀,便是诗人三生的梦境。

  除了黄河、长江、华岳、天姥、庐山瀑布、蜀道之外,安徽宣城“两山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安徽池州“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以及对洞庭湖等诸地诸景进行描摹神绘。这些或借景抒情,或单纯写景的诗作,无不不倾泄着李白对九州山河的痴醉之情。一如其性情,李白的这些诗歌,充盈着博大、雄浑、宽厚的气度,对读者有一种包容之感,而不像其他诗人词家的作品那样,虽然可读,但显得单薄,或清丽,或纤巧,给人一种浮泛空旷的感觉。

  李白不避锋芒,就像他纵情无遗无限夸张地赞美自然神奇一样,他对世态、官场、征伐的鞭挞也是淋漓尽致、力透纸背。在赞美华山莲花峰的《古风》中,他先是以想象写景写境,后是痛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读者、有良知的人、充满正义的人,在深觉痛快淋漓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作者有一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笔锋直指唐王朝的军事重臣哥舒翰,“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他把那些阿谀上司的政客比作“青蝇”、“蹇驴”,把他自己看作“白雪”,虽然后世有人非常憎恶李白的这种狂放,但更多的人是敬仰――在那个时代,如此渺视权贵,无所畏惧,敢作敢为,没有伟岸的人格作底气是很难想象的。

  缘于愤世疾俗,李白极重友情,《送友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峨眉山月歌》《灞陵行送别》等诗篇,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一千二百多年,几许涕泪沾襟;只要人类不灭,此情何止于今!

  七

  李白走了,李白的容颜今天的人无法看到,但这不重要,尽管有些文人喜欢给历史人物画像,把欧阳修、王安石说成魔鬼、怪物,但绝大多数人只重其人格操守,其才华贡献。李白一生壮志凌云,可没有成就丁点实政业绩,从他个人的愿望说来,可谓悲矣;然而他给后世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和两首压卷词作,留给我们一个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文化斗士的光辉形象。李白的思想性格、人生道路就是一部教科书,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教益和启发。李白的价值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诗词、文学的范畴,他是一个文化存在的生命个体,他是一面铜镜,他以后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可以在同他的比较中看出自己有多高大,有多猥琐。尤其是苦苦追求了多少年仍未达到理想彼岸的有识之士,李白的人生轨迹,李白的旷达超脱会使这些人成熟起来,走向完善――人生何处不春风!

  李白的背影始终走在我们的前面,他早就是一座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行的步伐。看见了这座灯塔,我们就应该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