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秦风学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关于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 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 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 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要声情并茂地读。

  3、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4、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大家觉得美不美?(美!)

  思考:这首诗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物衬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有什么效果?(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为什么用“张”字,而不用“弹”?(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富有张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为什么用“颓”字,不用“停”字?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而“停”字则比较一般,)

  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二三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诗人为什么不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而要另作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像。

  除了侧面烘托,还用了哪些手法?

  (2)直接描摹,通感的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直接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这两句把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的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这些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由的想像力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其实是心甘情愿,音乐太迷人。)另外,我觉得“老鱼跳波瘦蛟舞”也不错啊! “老”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行动迟缓) “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羸弱)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

  (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的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的情境。但是两句意境不同,白的诗句表现的是一种凄清的氛围,而李的诗句则给人清幽超绝的想象。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起伏多变、优美动听、神奇瑰丽、惊天撼地。

  当年,当李凭箜篌和李贺彩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化的灿烂夜空便升起了一颗不灭的新星《李凭箜篌引》。如今,我们读李贺此诗,除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外,仿佛也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

  刚才,我们已经赏析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当堂背诵。(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五、问题探究:本诗仅仅是描摹“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吗?

  (可能是李贺自己人生遭际的一种隐喻)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寻求外围材料来佐证。

  六、知人论世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唐宗室郑王后裔。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常以李唐王室皇孙自命,希冀以高贵的血统标举自己志向之高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才李贺在就要踏上命运为他铺就的金光大道时,嫉妒得发狂的同辈中就有人开始罗织一切可以攻击李贺的罪名。这一群卑鄙小人遍检李贺的诗文也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没有死心,便继续向李贺的父亲、祖父辈继续发掘,最终欣喜若狂地盯住了李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晋肃…进士,晋肃…进士,晋肃不就是进士吗?!(笔者注,唐代两词音相似)李贺想考进士,连父亲的名讳都不回避,岂不是大逆不道!李贺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片大好前途一夜之间被污言秽语送入地狱。围绕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触及父亲名讳的问题,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漩涡中。一向以捍卫儒家道统自命的文坛泰斗韩愈爱才心切,专门作《讳辨》一文为李贺开脱,力挺李贺参考进士。更多的人则指责李贺如果考试就是大逆不道。那个和李白一样雄心勃勃,曾经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来施展抱负的李贺,此时犹豫徘徊在道德和理想的悬崖绝壁间,他那颗年轻的心被这场纷争撕成碎片后又被抛入烈火中炙烤!科考开始之前,整个天下都在注视着李贺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不久,李贺父亲李晋肃病逝边疆;不久,李贺两鬓斑白,几呈衰老之相。当天下万千士子云集长安,形容枯槁的李贺却骑一头摇摇晃晃的瘦驴黯然销魂地行进在通往洛阳福昌故里的大道上。梦一样繁华的长安城渐渐地越来越远,最后终于消失在苍茫夜色中…… 从此,洛阳附近的山野间,便多了一个未老先衰的游荡诗人。

  他因为父亲的名字遭人馋忌,一生与功名无缘。他名为贺,却一世落魄,无半点可喜可贺之事,字长吉,却未及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他曾经以年少之身结交韩愈等文坛巨匠并赢得了极高赞誉,也因此一夜间名动京华,却只能一生徘徊在科举考场门外。所以,他只好骑着一头瘦驴,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孤独而苦涩。正是凭着这份才情和那种显得有些执著的勤奋,他终于在诗歌艺术的世界里独辟蹊径进而登堂入室,最终与李杜韩白等巨人比肩而立。

  七、回归文本: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在本诗中哪些地方可以隐约看出来?

  吴丝为弦 皇室宗亲

  ——精美的琴 ——高贵的人

  蜀桐为身 少年才俊

  空山凝云颓不流。 才华横溢

  ——乐曲神奇美妙 —— 诗人名动京华

  江娥啼竹素女愁, 结交巨匠

  昆山玉碎凤凰叫(凄凉幽怨)

  ——诗人欢乐与悲苦的两重命运

  芙蓉泣露香兰笑(欢快愉悦)

  老鱼跳波瘦蛟舞。(衰老瘦弱)

  吴质不眠倚桂树,(抑郁之人) ——诗人孤独苦涩的人生遭际(板书)

  露脚斜飞湿寒兔。(孤寂之兔)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诗人)(板书)

  八、教学总结:如果说唐诗是一场梦,初唐四杰、陈子昂、边塞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梦到了功名,只有李贺一人在被功名彻底拒绝后才真正梦见了自己。李贺将二十七年的生命苦吟成诗,散发出了超越时空的异香。他所开创的“长吉体”诗歌成为整个唐诗实现彻底审美转向的代表,他那凄艳诡激的诗风不仅成为前无古人的开拓与创新,也成为晚唐诗歌直接效法的创作典范,更成为后世无数诗词名家不断追摹的艺术丰碑。如李商隐、宋词名家、曹雪芹、毛泽东等等。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两句“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经典作品总是历久弥香,下面,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品读此诗! ( 下课!)

  九、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主要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风格平易感伤。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李贺

  乐曲——美妙动听

  人生——孤独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