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

黄飞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以梦境描写为主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变化莫测,历来为人所称颂,尤其是梦中仙境的描写,脍炙人口,堪称绝响。

  一直以来,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甚至极具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李白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讽。因为诗人笔下的这个神仙洞府金碧辉煌,色彩缤纷,仙人们穿着彩虹做的衣服,以仙风为马,让鸾凤拉车,在猛虎的鼓乐声中优雅而来……好一个祥和光耀、笙歌阵阵、其乐融融的盛会!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缺乏文本依据,也不符合诗中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

  从文本依据角度来审视。诗人梦醒之时的描述及梦醒之后的感慨并没有“但愿长醉不用醒”的留恋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就是诗人的梦醒,“悸”的含义是“因害怕而心惊肉跳”,“惊起”意即受到刺激而醒。这个“梦醒”的描述相当明确地说明了诗人的这个“梦”是凶多吉少,梦醒之后的“长嗟”就更能说明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亦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很显然是梦中洞府仙境的生活,诗人渗透在这句诗里的.情感是意外和失望;“古来万事东流水”应该是诗人联系到梦里梦外的生活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尘世的人和天上的神仙都一样醉生梦死地及时行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知,诗人梦醒之后对梦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既不赞同更不向往。

  从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角度来审视。首先,诗歌开篇以虚衬实,交待了天姥山的神秘和梦幻,诗人因神往而梦游,但是,诗人的出发是孤独而寂寞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给人强烈的形单影只之感;猿啼凄厉,孤独无限,“渌水荡漾清猿啼”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这两处明写诗人的寂寞孤独,还有两处用典暗写。“谢公宿处今尚在”是一处,“身登青云梯”句化用了谢灵运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又是一处。两处用典,却只涉及一人,由此可见两位杰出的诗人至少在“惜无同怀客”这一点上,心灵是相通的。

  其次,诗人登临天姥山的感觉是恐怖的。照理说,这么心往神驰的山水胜地,诗人登临,该极力渲染这里的诗情画意和秀丽风光,但是,这首诗中写天姥山称得上壮丽明媚的诗句仅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和“迷花倚石”半句。诗人笔下大写特写的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情景: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气扑朔迷离,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颤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真是好一个恐怖的登山之旅,好一个阴森的荒诞之梦!

  第三,诗人梦醒之后的“长嗟”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梦不是什么美梦。

  综上所述,诗人笔下这个梦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诗人因神往而产生的梦中之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总之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可怖之梦!而在这样一个梦中,将洞府仙境理解成诗人所神往的自由世界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又多么的悖情悖理!

  那么,诗人到底以什么态度来写这个洞天仙境呢?相关描写确实是在浓墨重彩地铺排莺歌燕舞、极尽声色的仙人生活,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皇帝佬儿奢靡的生活岂不就是人间仙境般的享乐?!诗人意欲借此展示一种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在展示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愤怒和痛心自不待言!所以,仅仅根据这种似乎极致的美的描述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不免失之简单。况且,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李白还是深受皇帝宠幸的文学弄臣,与皇室人员一起享受着宫廷生活的奢靡豪华,而且,只要他愿意,这种生活它可以永远享受下去。而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他想做的只是匡计天下,治国安邦,对宫廷的那种荣华富贵却不屑一顾,即便是被“赐金还乡”,逐出京城,也在所不惜。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诗人对这个洞天仙境彻底否定的态度。

  总之,在诗人笔下,洞天仙境与宫廷生活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诗人之所以仰天长嗟,感时伤世,正是对天上人间这种灯红酒绿彻底的绝望;诗人之所以放言要无限期地寄情山水,正是决不与庸俗权贵同流合污的决裂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