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意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有名的岳父诗篇。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木兰诗》全文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
木兰诗
朝代: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意思】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拓展阅读:《木兰诗》趣话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乐府民歌中一首有名的叙事诗。诗歌问世以后,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木兰也成了一名青年女子的英雄形象。但木兰姓什么,家住何处等与木兰有关的一些情况,一直不为人知。
直到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了“鲜卑石室”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号)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和有关文献,根据其中所载内容,经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木兰辞》中的木兰原名穆兰,她既是《木兰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诗的作者。穆兰家在河套(指内蒙、宁夏境内贺兰山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内,北魏太武帝神二年(公元429年),天朝征兵(即诗中的“可汗大点兵”),以统一北方,穆兰因父老而代父从军,“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今内蒙五原郡)”的军营报到,担任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御前传令兵,因此往往单独行动,传递军机要件,而受到“可汗”(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太武帝获胜归来,穆兰因允武允文,受到单独召见。太武帝要她担任五品的“尚书郎”。她因怕女扮男装,担任朝臣而犯欺君之罪,坚决表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木兰辞》就是她回乡后,用汉朝乐府“缘事而发”的民歌形式写成的,原题为《穆兰辞》,后传为《木兰辞》。
1983年1月号的台湾《人世间》杂志上曾刊登署名欧阳不修写的一首题为《天涯游子故园情》的新木兰词,表达了海外游子盼望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迫切心情。这首词写道:
唧唧复唧唧,老儿长叹息,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我说心内酸,频年久浪迹,身为乱世民,家人长散失,多少相思苦,多少离愁味,来台卅余年,书信不能寄。不能寄。不闻母亲唤我声,只闻窗前夜雨声悲泣!不闻贤妻唤我声,只闻子规啼血三更急!不闻儿女唤我声,只闻梁间乳燕哀戚戚!树高虽千丈,落叶归根地。但愿上帝发慈悲,祖国河山早统一,早统一兮可还乡,亲情骨肉庆团叙。
说来也巧,在国外也有两位木兰式的女子。18世纪俄国文学家杜罗娃,23岁参加了一个骑兵团,在战斗中由普通一兵晋升为骑兵大尉,后因负伤,才暴露了女性身份。以后,她拿起笔,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世纪英国有位才华出众的大学生,名叫巴利,15岁就荣获了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投笔从戎,在军队中当医助,一直荣升到英军监察长,在军队中干了半个世纪,直到死后检尸时,才发现他是一位女性。在我国军队中,也有一位,她就是小说《战火中的青春》中副排长高山的生活原型,辽宁凌原人郭俊卿。她15岁时改名为郭富,参加了八路军,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1983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