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浓厚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化的家族史。全书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它的主人公(另一个是孙少安)之一孙少平形象,深深地震撼着所有读者,那种对困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今天的正在成长和面处困境的年轻朋友仍有启迪。
人物形象一般来源于生活,但往往又高于生活。国学大儒王国维曾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①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路遥,总是希望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在作品中力求真实地描写生活,塑造更趋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尤其在两兄弟的对比和共同成长中,作者运用高超的技艺手法,攫取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加在孙少平身上,使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完美和生动,使鲜活的生活形象在作品中再现,使读者更能强烈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好像这些事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现实主义手法岁强调的生活原型带来的巨大魅力和强大张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形象分析一:虽生活困窘,但依然意志坚强
小说里刚出场的孙少平,是一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黑馍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穷学生。他穿着不能保暖仅能遮羞的破烂衣服,每天啃着两个黑馍维持在学校的半劳动半学习的生活。
“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
无论是并不整齐的衣着,还是那两快被称为“非洲”的高粱面馍,都使他不得不“怔”这么一下,这样的境况的确使他自卑。
但古老质朴的黄土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贫困并没有成为他颓废的借口。他抓紧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读书、看报、学习,以武装骨骼瘦长,身架单薄的自己,精神上的优势与满足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不久,他便从饥饿、贫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过来。
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他贪婪地读她带来的一切读物。
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五章
如果说少年孙少平在求学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家庭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他自愿出去当出卖劳力居无定所的揽工汉,则是“自讨苦吃”。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当上了双水村的小学老师,虽然三年后被辞退,身份依然是农民。可是这时已经是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改革,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农民只要肯下些力气,就不必为衣食担忧。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正赶上好形势,开办的砖厂初见起色,孙少平完全可以“厚待”自己,到哥哥的厂里做帮手,在村里过着安逸无忧的生活。可他偏偏选择了“苦难”,在外面从头开始。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
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通过书“走”了很多地方的孙少平,知道除了双水村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那里人声喧哗,灯火阑珊。他开始懂得有意识地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内涵,对于苦难与生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最终选择了出去闯荡世界。他背着破烂的被褥,迎着城里人的冷眼,站在东关大桥头,等着包工头像买“牲畜”一样来挑上自己,被挑选为小工后又必须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刚踏进社会的孙少平就在黄原城尝尽了人情的冷暖。但他从踏进黄原城那一刻开始,就打算以着苦行僧般的方式,他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忍耐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倍受折磨从没有使他产生过动摇或放弃的念头,在困难面前反而更加坚忍不拔、昂扬奋发。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