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读书笔记

秦风学

《琵琶行》读书笔记1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有卢纶、钱起、贾岛……但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在此后不久的杜牧和李商隐的诗作中,我们读到的便是更加彻底和纯粹的感伤,于是乎,大唐王朝就无可奈何地走向结束并渐渐远去,终于只剩下了一卷卷不死的诗歌(其中当然有《琵琶行》),等着后人去解读,去感慨……

《琵琶行》读书笔记2

  与音乐,自古以来就已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其中的诗歌是脱胎于音乐而来的;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为了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歌词,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诗歌的“花季”,我们看到了诗歌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盛放开来……除了能用于吟诵和演唱之外,还有很多的作品直接与音乐相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写妙声绝响的千古名篇;宋词又叫曲子词,其词牌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文学,而且是最为流行的音乐,所以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说法;元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剧曲,都是曲牌体,可以说是元代的歌剧;之后的明清传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种便于歌唱的文学体裁。所以广义上的诗歌,都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在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今天,这门混合艺术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而记录音乐的曲谱却大抵遗失。我们只能凭借文字去想象诗歌有可能的音乐形象,或者依靠当代音乐家重新谱曲、演奏和演唱来领略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华而来的全新审美感受。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接触此类“新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作曲家周雪华创作的《华章雪韵·古诗词昆曲演唱》专辑和上海音乐学院连波教授创作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词歌曲选》专辑。特别是后一张专辑中的《琵琶行》,可谓作曲家的倾情大作。

  拨开历史的尘烟,往事已远,旋律依然。今天,何英乐海拾遗,选择了这首《琵琶行》作为个人专辑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陈国良先生重新进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绎,就自身而言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诗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乐形象的呢?

《琵琶行》读书笔记3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在浔阳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阵琵琶声过,秋花残叶瑟瑟作响。诗人虽字乐天,此时却遭贬浔阳,苦于仕途。此时忽听琵琶声,便谱写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声时而急切,时而舒缓。“低眉信手续续弹”似在回味京城繁华烟云的生活;而“冰泉冷涩凝绝”则诉出了人生低谷的凄凉。诗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心中早已是波涛汹涌。弦声起落之间唤起了他无限的心事:我,乐天,也曾年少得意,风生水起;而今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叹!

  突然,琵琶声断,琵琶女出现在了眼前。未等诗人开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才华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诗人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此语,不仅是对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怜;更是对社会的质问——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沦落到这等地步,而欺上瞒下、阴险狡诈之人倒能逍遥自在,为何?为何?

  琵琶行本是一场寂寞之行,是道出诗人愤懑之行,却更影射了当时社会——“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所语的是奸佞当道,正义无处伸张的黑暗现实。诗人就如在这黑暗中前进,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可他终归一人,无法战胜黑暗,却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马青衫湿”,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惨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为朝政的黑暗。

  虽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场告别之行:诗人被驱逐出了长安——那个万千士人明争暗斗的中心,却开启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与琵琶女的相遇虽是感慨同病相怜,不更是觅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种慰藉吗?是的,诗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着——六年之后,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气蓬勃。

  乐天还是那个乐天,诗人其实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轨迹。

  对照诗人的人生,仿佛如一面镜子一般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我们谁又没有过满腔热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经历呢?记得八年级时,因为自己成绩还算优秀,老师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级事务;刚开始我也满腔热情,觉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绩却如冰水浇在了我的头上。起初我也曾感到无力,那感觉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风暴雨中。我能做什么呢?读了这首诗后,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转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个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我可以提醒小组内的同学专心学习;与其不满于某些课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时完成好每一项学习任务叫他人无话可说......其实做好自我,不正是坚持信念的第一步吗?

  正是如此,与其在没有光明的宫殿中去斗争,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图——让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潜滋暗长中结出果实。

  《琵琶行》,是一场对过往的追忆之行,是悔念叹息之行,更是化悲痛为动力的行动,是在人生路上寻求新的道路,带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乐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读书笔记4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琵琶行》读书笔记5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琵琶行》读书笔记6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琵琶行》读书笔记7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