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叙事散文500字

李盛

优美叙事散文500字

  散文短小精悍。短指篇幅短,文句短;小是说结构小,层次少;精,是观点鲜明,材料准确;悍是生动有力,打中要害。

  父恩浩大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

  ——献给敬爱的父亲

  每逢清明思“故人”,是华夏儿女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多年前,在内心深处,一直跳动着一个心愿,就是写点纪念父亲的文章。但又时不时的闪现出一种迂腐观念,认为写纪念自己先辈的文章,多半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专利”;加之,身处“江湖”,顾虑重重,一直未能成文。如今,脱下军装,了无羁绊;恰逢清明祭祖,触景生情,多年未了的心愿止不住的奔涌而出,跃然纸上。

  父亲懂事前,就相继失去了父母亲,是他的爷爷、奶奶和两个比他略大几岁的姐姐把他扶养成人。老辈人常说,父亲小的时候,常常是前面老人梨地、拉车,后面三个孩子跟着,祖孙四人相依为命。这种特殊的经历和家境,使父亲从小养成了自强奋进、低调稳重、谦虚好学、与人为善,甚至忍辱负重的美德。从我记事起,就没见到和听说过父亲与谁吵架滋事闹别扭的现象。有时在母亲和邻里发生矛盾时,他也总是劝慰母亲。即使在村干部要卖学校树木,父亲作为校长不同意,而被迫离职的情况下,也没有吵闹。父亲是村里鲜有的文化人。从18岁一直到被迫离校,先后在马坊、兴旺、耿元等5个村当了近30年的民办老师,可谓“挑李满乡”。村里大凡比他大一点的人,都叫他“先生”。平时谁家有红白喜事,基本都是他主笔,无论多忙,从不推辞;村里的大小标语墙报,基本都出自他手。正因如此,亲戚朋友、学校同事、街坊邻里、男女老少,都很佩服他。父亲病重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去逝送葬时,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儿童少年,浩浩荡荡。多年后,村里老人每每谈起父亲时,都说他是个大好人。父亲的这些美德,虽不是万贯家财,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和传家法宝,激励我们兄弟几个怎样做人从政、如何处事持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一直比较清贫。生产队时靠工分生活,我们兄弟四个年龄小,家里吃饭人多挣工分人少,平时分粮、年底分红自然少;责任制时,我们家人多劳力少,收入也比不上别人家。母亲虽然精打细算,农闲时悄悄外出缝纫,家里仍入不敷出,有时粮食接不上,有时衣服破了没布做,有时上学的学费没钱交。最令我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1978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六放学后,父亲利用周末,骑着自行车,连夜将母亲平日从农场地里捡的150多斤牲口料黑豆,带到80里外的老姑家,因为那一带人几乎家家都养骡马,但又缺黑豆这样的“大料”, 第二天再东一家、西一家,你8斤、他10斤的把黑豆换成小麦。可一直到天黑下起了大雪,父亲还没有回来,全家人焦急万分,时不时的到门外张望,9点钟的时候父亲满身雪花回来了,可他一整天还没顾上吃饭。多年后,每当我回想起来,眼前就浮现出漫天飞雪的夜晚,父亲载着200斤的粮食,艰难地走走停停的画面,油然而生的就会有一种酸楚感。特别是随着自己孩子的慢慢长大,使我渐渐的体会到男人的责任,父亲的'担当。在外要挺直脊梁,干好国家事;到家要乐观大度,遇事不言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我而言,父亲既是铺路石,也是指路灯、登天梯。小学时,他既是慈父,又是严师,每天给我额外“加餐”,多布置一些作业;中学送我报到的第一天,就给我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道理,讲清华、北大等品牌名校,讲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科学家;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给我灌输处处留学皆学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1983年高考落榜后,考虑到家里劳力少,母亲执意让我回乡务农,帮她减轻一些负担;父亲则鼓励我复读,来年再考。为此父母还闹了一段矛盾,最后还是父亲亲自到学校给我报名复读。那年10月份征兵开始后,我瞒着家人退学报名参军,父亲开始生气后来也同意了,母亲则坚决反对,原来同意我复读觉得最多一年,可当兵得3年。实在无奈,父亲专程驱车80里,把能说会道的老姑请过来,做母亲的说服工作,才使我如愿以偿。当兵离家时,父亲专门把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写在大红纸上,贴到墙上,以此作为送别赠言勉励我;入伍后的第一封书信,又一次写给我。从那时起,这两句话便成了我的座右铭。到部队后,家里的大事小情,父亲从不告诉我,就连母亲住院手术、自己生命垂危时,也同样如此,以免我分心走神。生活的履历启示我,儿女的成长路上,父母的胸怀有多宽,儿女的舞台就有多大。

  祖辈人世世代代传诵着一个美好愿望,养儿为防老。可儿长大后,山高水远他乡留,父亲却再苦再累不张口。就在我事业起步挂挡、生活日渐好起来的时候,我那苦命的父亲却在他47岁的时候,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恰逢春节,等收到电报和妻子赶到家的时候,父亲已安葬了;后来开荒造田迁坟的时候,我出差在外也未能回去。父亲的一生虽短暂却刻骨铭心,于世而言,他是平凡的;于家而言,却是伟大的。他不仅哺育我生命,还为我提供广阔的人生舞台,任由驰骋飞翔,实现青春梦想。每每想到这些,愧疚之情无以言表。正所谓“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

  难忘那些个野棉花

  在家乡丹水河两岸以及国道两边,生长着不少野棉花,白如碎银一般,成片、成块,甚是壮观。

  以前我虽然长期生活在这一带,但很少注意这些不起眼东西,以致至今还叫不出它们的名儿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浏览中,看那朋友所发的照片,还配发的文字叙述,再回想自己在沿河两岸、国道两边所看到的这些花草,这样一一比对,才真正弄清楚了它们的名儿来,原来它们就叫“野棉花”。

  看这些自由自在的生长在河岸、路边,一片,又一片,像一群穷苦人家的孩子,挽着竹篮,沿路踏青挑菜。那种停在公路边向你盼顾的眼神,那种纯洁无暇的清新,会给我,会给你,会给大家伙儿无数的惊喜。

  野棉花又名:接骨连,水棉花。植株高60-100厘米。根状茎斜,木质,粗0.8-1.5厘米。基生叶2-5,有长柄;叶片心状卵形或心状宽卵形,长11-22厘米,宽12-26厘米,顶端急尖3-5浅裂,边缘有小牙齿,表面疏被短糙毛,背面密被白色短绒毛;叶柄长25-60厘米,有柔毛。花葶粗壮,有密或疏的柔毛;聚伞花序长20-60厘米,2-4回分枝;苞片3,形状似基生叶,但较小,有柄长1.4-7厘米;花梗长3.5-5.5厘米,密被短绒毛;萼片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长1.4-1.8厘米,宽8-13毫米,外面有白色绒毛;雄蕊长约为萼片长度的1/4,花丝丝形;心皮约400,子房密被绵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厘米;瘦果有细柄,长约3.5毫米,密被绵毛。7月至10月开花。

  看,高高瘦瘦的茎干,在有点自卑的背景下,点缀出一种风姿,新鲜、自然、亮丽,说不定哪一辈祖先与棉花是兄弟,但现在不是了,现在徒留一个虚名,没有人认她们了。虽然,心里也有缠缠绵绵的丝,但是吐不出;不是吐不出,是吐出来也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没有人怜悯,没有人同情和收养。城里人,有钱的小姐愈发地娇宠了,如今是虚假的真空棉值钱,鸭屁股上的羽绒得宠,家棉花都没人要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些野棉花呢?

  但是,比起放在我家里狭小的阳台上的几株芦荟,挤在一起,只能斜着头领受雨露,挤在隙缝享受阳光恩赐的那一族来,野棉花浑身有一股朴朴的野气,一股生机,一股清新味,足可以荡涤尽城市里的那种无由头的萎靡不振,令人眼目一新,精神一振。

  没有人注意她红红的面颊,淡紫色的边,绿色的裙,不艳丽,不梳理,没有人注意她们迎来一拨儿又一拨儿的的人群;没有人注意她送走一辆车,又迎来一辆车。

  河岸边、国道旁那些个自生自灭的野棉花,你折他掐,纵然不被人们采取、掐走,也要被那一辆又一辆庞然大物、鲁蛮的、毫无道理地碾压得粉身碎骨、支离破碎。

  有幸得很,等到浓浓的秋季,她们和蒲公英种子一般的花絮,经秋风爱抚,像插上了翅膀一般,四处的翻飞,究竟她们要飞向哪里?我也没有来得及询问,即使有机会询问她们,她们也都笑而不答,自顾自的飞向高处,飞向她们心里想要飞去的地方。

  还是生活在山里好啊,我身不由己的感慨。你看,山里人家门口挂着红红的尖辣椒;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里人家那个淳朴、豁达、知足的品质,着实让我羡慕不已!

  怪不得,远在上海金山的一位文友,一位长者、我文学的引路人——村夫老师,一再问我,生活在丹水山里这样的好,出门见山、进门看水、山清水秀,诗情画意一般的仙境福地。当初,就不应该举家往那大城市里挤。想想村夫老师说的也在理,但是现在已经木已成舟,世上没有后悔药呀!

  生活在城市久了,厌倦了城市那种喧哗、繁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厌倦了的那些人只会说轻飘飘的话,给人与不实在之感。

  久远了的东西,就让它久远罢了。过于执迷、倔强、那样一根葱,只会自寻烦恼,自毁本来已有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