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情操散文
一
去年秋分前后,就有几队大雁从我们市区的上空飞过,顶着东南半空的云彩,朝洞庭湖的方向飞去。有一队从我居住的楼房上空飞越时,还发出了宏亮的鸣叫,——真让人闻雁鸣而知秋深了。
今年霜降已过,不知大雁为何还没有回还?我天天仰望天空,只见蓝天白云下,偶尔有些家鸽翩翩,却没有大雁翱翔。每到黄昏,也只有那只失偶的白鹤,从赖以生存的松江边,孤独地悠悠地飞,飞回它遥远的空空的家。
所以今年秋后的天空,就少了很多的生动和情趣。
我想,大雁应该是早回了我们南方的。我们的城市上空,没有烟尘,没有危险,我们的市景是那么的亮丽。不知何故,大雁今年竟没有亲密地接近于我们,莫不是选择了别路南归?
儿时我特别喜欢秋天。不要说漫山遍野果实香甜,不要说初秋夜纺织娘的清越的纺车声,不要说中秋朗月银辉柔和,就那明净的蓝天下,如云的不断变换的雁阵,雁阵中传来的征雁浑厚的号子声,就让我得到了无限美妙的视听享受。
那时,不论我在做什么,一听到雁鸣声,我就奔出房来看它们。有时我端着饭碗,跑到场子上和小伙伴们望着雁阵高唱:
大雁大雁摆人字,
摆不过来有人死……
我们嘻笑着,也不知道这歌词的含义,就那么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喊叫。
这时,雁们俯瞰人间,高兴极了,鸣声更加宏亮,回声更加悠远,于是,真地将横列排成了一个“人”字,表示了它们的礼节和友好。这天上地下的欢乐,除了我们小伙伴和远征的'大雁,谁能知晓!
有时当然遭到大人们的斥骂,说是这样很危险,小心筷子戳了口。母亲有时笑道:就望那些大雁把尿撒到我们的饭碗里。不论大人怎么说,我们总是欢欣着,仰望着,直到看着大群的征阵以渺小的灰点消失在东南方的天边。
二
儿时我喜欢大雁,仅仅是因为看它们阵容庞大,鸣声动听,一点也不知道它们背后真正动人的故事。
你看它们征阵中那个“人”字队形的领头者,人们称它为头雁。它飞在队列的最前面,以其敏锐的视力和嗅觉,搜寻着它们向往的湖泊或湿地,警惕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灾难。它以丧偶的孤身的慈悲和历尽沧桑的胆识,为那些成双成对的同伴尽职尽责地提供幸福和安全,带领它的团队,奔向理想的伊甸园。
它虽然是雁群之“头”,却绝非我们人类中的“头”那样有权势,有地位和贪欲。在它的意念里,履职就是它生命的全部。
它是在人们的枪口下或自然的灾难中,痛失了爱侣的孤雁!
夜幕降临时,这个旅途劳顿的群体,就休憩在某一个湖泊或某一片湿地。夜深人静了,又是这个可怜而又坚韧的孤独者,当同伴们双双入眠时,履行着站岗放哨的义务,警惕着四周远近的一切动静,继续为大家提供全天候的安全保卫服务。
它唯恐自己在夜里因疲困而睡去,就把两只脚交替独立着,决无丝毫的懈怠和偷安,直到天明!
是不可敬孰可敬?
罪恶的偷猎者往往能诡秘地找到它们的栖地。深夜,他们藏在苇间,划燃一根火柴。孤雁见后立即鸣叫报警。众雁惊醒,环顾四周而无险象,便大觉孤雁无事生非,于是各各再入梦乡。
一会,猎人故伎重演。孤雁紧急报警。雁们再度从梦中惊醒,一看仍然平安无事,便以为是孤雁谎报险情,于是在愠怨中重又睡去。“头雁”——这群体中的单身,也便又一次地忍受着自身的无奈和同伴的白眼!
人类的可赞美,在于他们的聪明。人类的可切齿,也在于他们的聪明!
不久,狡黠的猎人再次划燃火柴,孤雁又大惊高鸣。可是众雁再也不理这警报信息。猎人于是迅速接近雁群,火铳响处,惊起幸存者一群,倒下罹难者一片!
孤雁呢?往往殉职在这惨绝的瞬间!
是不可悲孰可悲?
后来,我稍长了,听得懂老人们对大雁的赞叹了。
说是雁和家鸽一样,能恪守它们的贞操。孤雁之所以孤,就是它们丧偶后决不再配,直至终生。它们化悲痛为能量,自觉担任新的头雁或头雁的后备者,坚持飞行在队列的最前面,是整个家族或群体的最坚强的前卫。它们用这样的信念和意志,表示对群体的热爱,表示对逝去的爱侣的缅怀和告慰。
老人们当然是以传统的理念去审视它们的婚姻观,当然就备觉它们品格的高洁,赞赏它们的执着和忠贞。
就是今天看来,这种高贵的操守,在动物世界里,在非灵长类动物中延续着,实实地发人深思令人崇佩。
难怪雁阵秩序井然,群体相安和谐,“雁风”淳朴、“人道”!
是不可赞熟可赞?
人类的头人是皇帝,是土司,是族长,是长官,是老总,是各级领导。头人与头雁不光是物种属性的区别,更有品格气节乃至情操上的迥然!
头雁才是真正的“公仆”。而且,它们没有假公仆,没有昧心公仆。
是不可叹孰可叹?
三
后来,我读到了《水浒传》,在钦佩施耐庵的文采、惋惜梁山英雄悲剧的同时,平添了许多对大雁的崇敬之情。
作者在这部巨著的第110回中,彰显了大雁的品格与情怀。宋江仰望高天鸿雁,感慨油然而生:“我想宾鸿避寒,离了天山,衔芦过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俱备,岂忍害之!”
这是对大雁最全面最理性的讴歌,非我之感性的赞美。这些精彩的场景,这些凄美的情节,这段荡气回肠的吟叹,为后来我在教学中多次征引,以启迪学生情智,塑造学生的人格,也净化一己的灵魂。
梁山英雄,行止于草莽,征战于乱世,难得也如宋江这般怜惜生灵、敬仰纲常的好汉情怀!
当今世人,聚散于馆所,销魂于声色,不知是否都有保护自然生态、弘扬人性的现代意识?
施耐庵老先生从艺术的角度,赋予了大雁最完美的形象。大雁的这五常美德,其实本也如是。
我有幸零距离接触过大雁。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从她的菜园的积雪中,抱回了一只大雁,足足的有十来斤吧。那是一只受了枪伤的大雁。母亲把它放在火坑边,一会它就活动起来。开始它有点胆颤,大概是人类给了它死里逃生劫难的后惧。在我们的抚慰调理下,一会就不再怕生了,不挣扎了,很友好地蹲在那暖和的地方。
后来母亲把它关在鸡屋养伤,可那只讨厌的公鸡总是鸡仗人势,欺负它,啄它。但凛然的大雁却处处避让,不予还击。母亲放了很多粮食在那里,但大雁不去争那一喙之食,总是让那些公鸡母鸡吃剩后再去吃些。
有时,公鸡也表现出一丝绅士风度,欲尽地主之谊,咯咯咯地像招呼母鸡们一样,邀请大雁共进美餐。但大雁巍然不动,静观鸡们的浮躁与庸俗,不去领这“嗟来”之情。
那时我当然还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不能因此而联想到我们高贵的人类有时为了蝇头之利却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认亲朋,只觉得这大雁的性情,并不比我们人类差多少。
在物质场合,在一些特殊环境里,比之于雁,我们也显得多么地渺小!
几天后,母亲见它伤势已好,便解开了束缚它的绳索,趁一队大雁飞来时,放它结伴而去。
它没有马上飞去,而是在我家的上空环绕了一圈,长鸣了几声,才尾随那个雁群远去了。
后来每有雁群飞越我家时,母亲也就出来看看,还说,你们听,那只叫得最好听最宏亮的,就是我当年救过的大雁啊!
雁也知恩图报!
大雁是高贵的一族。它们恒守五常的情操,它们从容淡定克已宽容的美德,是美丽而风流的孔雀没有的,是玲珑而乖巧的鹦鹉没有的。就是我这能识文断字的高等动物,也难及其十之八九啊!
四
去年的秋分时节,常有几队大雁从我们市区的上空款款南去。在飞越我家房顶时,一路唱着嘹亮的歌。今年时近初冬,这高风亮节的使者,不知为何没有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