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关河水运散文

马振华

远逝的关河水运散文

  五尺道从时间的风雨中走来,这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的风云开合,五尺道见证了盐津厚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见证了朱提江谷地的兴衰起落,也见证了跋涉于这条道上的人背马托的心酸无奈。

  在盐津境内有大小七十八条河流溪沟,沿朱提江两岸呈叶脉状分布排列。最终几乎完全被朱提江吸纳了,朱提江由此就变得粗壮威猛起来。

  县域内六十五里长的朱提江,两岸高山绝壁随处可见,江流湍急,浊浪排空。虽然凶险如此,但也阻遏不住人们疏导开浚利用的脚步。

  朱提江航道的开启,打开了盐津交通的又一段历史。

  铿锵悲怆的关河号子,有力的吼出了朱提江环境的艰险与凄凉,吟唱出了关河水急、浪大、滩多现象环生的现实。

  唐末,“昭通、盐津亦非中原版图。”“……宋太祖弃云南……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自是云南不通中国。”(《盐津县志》)。到明洪武十五年,朝廷平定了叛乱,才把乌撒、乌蒙、芒部改置乌蒙府,隶属四川川南道。清雍正五年,乌蒙府改土归流,隶属云南……

  元末,各地干戈四起烽火连年……

  朱元璋夺取天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四顾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征发20万工匠建设皇宫,建筑材料寻征于各地。

  乌蒙府地域辽阔,天然资源丰富。北部诸县,森林遍布巨树参天。“乌蒙以北深山,昔产楠木,山势险峻,人迹罕至,木得其寿,以胜栋梁。”

  关河流域特别是滩头盛产香楠(桢南)、香杉(杉木)。这两种树木质坚纹细味香,是建筑皇宫大院的上等材料,有“皇木”的雅称。

  朱元璋命令四川督抚派人进入关河流域采伐香楠和香杉。现在滩头乡界牌村营盘社龙塘湾有一方石刻摩崖,记述了其时采伐“皇木”的状况:“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植一百四十根。”……

  相隔28年,太祖之弟朱棣从朱允炆手里夺走了皇位并迁都北京。但北京已是狼藉一片,于是决定修复故宫。旨派工部尚书河南的宋某督办木材。又到四川包括滩头在内的地域采办“皇木”,宋某先后五次入蜀,到马湖一带督察。大明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差吏叙州府宜宾县的陈主簿、何典史等部采伐木材。滩头方碑湾石刻摩崖记述了此事:“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四月丙午日,叙州府宜宾县官陈主薄何典史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石刻除了记载这次伐木情况外,还附了一首打油诗:“八百人夫到此间,山溪险峻路艰难。官肯用心我用力,四百木植早早完。”

  同年六月,又派夷人百长阿奴领夫一百一十名,在滩头拖运木材。

  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皇城各类建筑需要的木材,都无一例外到盐津等地采伐。《四川通志》记载:营建故宫用的楠木和天坛、地坛用的灯杆杉木,都是从永善、绥江、盐津等地采伐运抵京城的。

  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加强了与中原各个方面的联系,水运交通直达中原,百业俱兴,兴盛繁荣。这一时期,有江南徽州等地的`木材商利用水路,从盐津境内贩运木材到江南销售。

  不过,那时的木材大抵都是以放筏漂流的形式来进行运送的。

  为了缓解东川之铜从陆路运往京城的艰难,自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开浚关河航道历经三年功夫完成。从此,石门关以下船运正式开通,“铜运坦行,商货骈集,克受成效”。石门关到盐井渡设立站船七只,担任了途径昭通铜运一半的任务,从盐津20日运抵泸州……每年约转运京铜395吨。

  接近解放的时候,县内有木船50多只,每只载重30到80吨,担负着昭通、鲁甸、永善、大关、会泽各县市及四川邻县物资进出的运输任务。河中木船往来于盐津、横江、宜宾之间。《盐津县志》载:“盐津县治,水陆交通便利,为昭通、叙州两府之中枢,商务繁盛实为滇边第一口岸”。

  1956年,对关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并疏通了盐津县城直达彝良牛街的船道,使载重三吨的船只可以直达牛街。

  五十年代,县内大小船只30多只,总载重量达百余吨。1958年,昭通到四川筠连的公路通车,然而,经过县城过关河的汽车要靠木船载渡,速度时分缓慢。1966年,东风大桥建成,汽车往来畅行无阻。但关河自盐津下游仍然靠水运,关河有四个主要渡口:沱湾、八里、深溪坪、中心滩。各处有小木船推渡过河行人,杉木滩和滩头两处还设有轮渡。

  1977年,修建盐(津)——水(富)公路。鲢鱼洞放炮炸岩石,大岩崩塌,大量岩石滚入关河,致使关河一度中断,上游河床逐年增高,自此,关河已不能通航。

  水道运务至此便画了一个句号,运输重任交由杨林——垫泥坡和盐津——水富以及水麻高速路三条主动脉来承载。

  历史的巨浪淘走了岁月,却淘不走江畔的诸多事迹与人文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