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随想散文
说到瑞云寺人们往往会连称为“凤山瑞云寺”,显然,瑞云寺是深藏于凤山之中的,我有点惊诧于“凤山”和“瑞云”这两个名字之间的某种契合与神会,我不知道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是先有山之名还是先有寺之名,我只是暗暗佩服为后者起名字的那个人,他联想和关切到地名与寺名之间的表里,从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中,我恍然读懂他殷切目光背后的婉转用心。不管怎样,有了这两个清雅又引人遐思的名字,便显验了此间山水的神异,瑞云寺从此也就有了暮鼓晨钟里的执着和灵光.
闽中多奇山异水,福鼎也一样,境内不仅有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不少厚重人多积淀的古迹,但兼具二者于一身的名胜,我一直以为瑞云寺和太姥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瑞云寺以其层峦耸翠,曲径清泉的山色溪声和圆融精纯的临济正宗而为世人称道,太姥山则是因了石峰雄峙,洞奇雾幻的仙都气势和摩尼、道
、佛诸教并存的文化奇观而名满天下。在这样短短一线的空间里,聚集了如此的自然风光和古老文化,不能不说是山川之幸,福鼎之幸。难怪青芝法师在其《重访福鼎凤山瑞云寺记》中说”既登太姥探奇,必来瑞云寻幽,始能饱览福鼎山川之胜”。青芝法师是福鼎的一代名僧,他对瑞云和太姥二者的精神内理必有亲切的体会,我们有理由相信瑞云寺之于福鼎人文内涵的丝缕渊源。实际上,佛教意义上的太姥山更是得益于瑞云寺的气脉和风度,这在福鼎佛教各系的传承上是看得十分清晰的.
瑞云历来俊才辈出,单清季以来就有行智、秀怀、智水等一批高僧在此振禅弘法,他们甚至把瑞云寺作为最终的归宿之地,智水大师的墓就在这青翠丛林之中。
来瑞云的人几乎都要到这里。其实寺之南一华里处还有一座莹冢,是道由和尚的,似乎少人知晓。论辈份,他是智水的师祖,正是道由和尚的慧眼携入,才成就了一代高僧的智水大师。道由对瑞云寺的贡献很大,在瑞云寺整体建筑格局的奠定和形成上,倾注了极多的精力。清代文士江本侃在〈〈道由和尚志寿堂〉〉中说他“斯是杏坛,足安其躬,唯师道行,振瞽开蒙”,可见道由对瑞云寺的荜路篮缕之功。“虽非麟角圆顶便能丕宣净业,足以道风远播”,人们内心景仰和追随的往往不是智慧和财富,而是一个人坚毅刚忍的品质与愿力,精神与风骨。
做为一代高僧,智水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关于他的传说在邑间流传甚多。“在处理闽省佛教事务以及保护名胜古迹、寺宇山场等方面成绩卓著”《福鼎佛教志》。至今,他在福建佛教界的地位仍然是尊崇有加!
岁月在山间的风雨中更迭轮回,楼头的银杏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瑞云寺也在这四季缠绵中晨钟夕梵。人们早已忘记智水重修和兴建瑞云寺过程中种种的困苦和艰辛了。倒是今人在徘徊禅台、留连山水的时候,可以轻轻松松地咏诵他那典雅骈丽的《诗序》和清绝优美的《凤山十六景诗》了。
“开遍黄花三径香,山间扫叶逸情长。何来一抹红如许,半是丹枫半夕阳”《枫林夕照》,“石凳烂斑碧藓村,步虚时上翠微东,相逢樵担归来客,话到山间已暮钟”《岔门归樵》。这是智水《凤山十六景诗》中的两首,诗一共十六首,分别配系十六个景境。他在《凤山十六景诗》的序中,对诗的因缘记述得十分清楚:“衲闽峤还山之明年,偶挚旧侣,更搜佳处,徘徊周览,恍然有得,爰成十六景名,并系以诗,权当抛砖引玉,惭兹击钵。唯冀骚人逸士策杖寻源,对山色溪声,具正观慧舌。敢谓迦陵钟鼓,存竹林此日之妙音。实知南岳伟萧,续莲社当年之雅唱”。
福鼎是有诗的传统的.,诗人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篇。但我想,能出智水大师《凤山十六景诗》之右,与其相轩轾并论者,绝对不多。谢兴国先生《福鼎近三百年间文学艺术上有成就的人物》中说他“写景抒情极具宋人风格”,这是很有见地的。对于诗,所谓“宋人风格”大抵是相对“唐人风格”而言,宋人写实,唐人写意。智水大师不单单娴熟于宋人笔法,他常常在作品中融入淡淡的禅思,使写实与写意相互洇浸,饶有别样丹青的情趣。《凤山十六景诗》就是这样,百十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传诵不绝。智水的《华藏楼诗集》我没见过,想必很是精彩,除此之外,福鼎文学中涉及瑞云寺的作品应该不多,但有了智水大师的这十六首诗和序,深邃的瑞云寺就已经足够。
瑞云寺是同大师有缘的,朱熹也曾经来过。我也未见过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但我还是相信这是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不妨这样想象:808年前的一个也是春雨霏霏的日子,在蜿蜓逼仄的山道间,杨辑、高国楹等人陪同着年近七旬的朱子策杖蹒跚而来,“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其实朱熹此时来瑞云是由于遭贬斥、禁伪学而避地福鼎的。他来瑞云只是一名落魄游客,到此寻幽觅胜,排遣愁绪而已。但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他却被这座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禅院深深记住,他的那副对联后来被镌刻在了瑞云寺大门的两旁,成为瑞云寺法系辈份取字的准则,这对于一个清静淡泊的佛门来说,可真是莫大的敬意。三年后,朱熹在忧忿满怀中病死,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同一个幽僻寺院有着如此不同寻常的深缘,这里的人们会这样长久地牵挂着他。当然有了朱子背影,瑞云寺在迈向千年风雨中的脚步,才显得那么深沉和稳健。
千年的瑞云寺就这样静静地默守着这方山水,智水大师的凤山十六景诗,也这样静静地回萦在我的思绪中。很多人说,瑞云寺已经垂垂老迈,凤山十六景也已然黄卷残页里的梦幻。但我不相信,实际上,凤山十六景依然存在,依然深情在春夏秋冬、月华夕照里,依然潇洒在烟雨楼台、绿叶垂条间。只是你有没有这份目光去发现,这份心境去感悟。而瑞云寺的气脉和风度,也更依然慰藉在暮鼓晨钟里,流淌在青山碧水间,只不过越发的深邃凝重,越发的澄圆悠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