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修改的三要素
门
门的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是渊源流长的。《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易经》所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自有门以来,艺术韵味已孕育其中。远古人们以石、柳或树枝为门,自然古朴、浑然天成。商周时期的门醇厚质朴,秦汉时间门如线走龙蛇,此后盛唐之门雍容和平,明清以后日渐精密细致。自清末后,门逐渐种类繁多,式样繁如花斑,功能也日趋齐全。但无论如何,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如千年之前一般:门是家的讯息、是安全的港湾、是纷繁世界的召唤、是人性中野蛮一面的冲击。
人的一生是不能没有门的,一个活70岁的老人一生光开关门就花掉了17天的时间,而做礼仪接待工作的人则要花掉3个月,——可见门在一生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但门不仅仅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门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一个人意图长大,就必须摆脱稚嫩的束缚,走向社会,接受困难的磨炼,承受贫困的打击,经受挫折的洗礼,走过大风大浪的狂啸猛翻,趟过滚水坚冰的两极温差,冲过艰难险阻的重重阻碍——才算是真正长大。一位平凡的伟大母亲曾说:“一个女人,只有在真正尝到过做母亲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痛楚和幸福的喜悦之后,才真正成了一个女人,一个成熟、美丽的女人。”
门是心灵沟通的钥匙。一人独处一室,若没有了门,则心灵空虚、内心忧患、焦躁不安、蠢蠢欲动。——因为没有门的屋室,是封闭的环境,是一个人寂寞孤独痛苦的源泉;但倘若此时有了门,就有了同外界沟通的渠道,就有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人是大自然的一员,没有群体的力量是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被承认、被肯定、被欣赏的,真心朋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而若没有了沟通之门,一切都是枉然。
门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外交的手段。当日历一页页翻过,时间一秒秒飞过,世界期待和平降临的时候,和平之门向人类打开了:世界已不能再承受战争的伤害,地球已不能再接受核能的辐射,人类也无法再一次“享受”核辐射的“乐趣”了。战争是野蛮和残酷的,世界和平是世界老人安排的必然命运,谁也逃脱不了,世界惟有接受现实,真诚地向彼此敞开和平共处的心扉,光明的大门才会向人类打开。只有当人类用生命与和平相爱,犹如古老的犹太民族一般,世界才是和平和安详的。
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渠道。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是令我痛心不已的:当我面对照片上因为被捉去做动物试验而面目全非的动物的时候,我心如刀绞;当我的双眸中映出河流泛起青沫,小鱼小虾尸横遍野的时候,我心如鼎沸;当我望见昔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尽是粒粒黄沙、棵棵枯草的时候,我沉默无言;当我仰面瞥见灰蒙蒙的苍穹聚集着一块块黑烟,我胸闷气喘……或许我只是人类中渺小不过的一分子,但我坚信:与自然的沟通和和谐相处是幸福的来源。
门的艺术并不在于外表的雍容华贵、种类繁多,而在于它建起了一座“桥”,一座沟通与和平的桥,当我们走过、打开过的时候,心与心交融的时刻来临了。北京2008奥运会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有外国的,也有中国的。世界在注视着中国,向中国敞开了怀抱,中国也摆脱了百年前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荒唐历史——虽说英国一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可不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可大自然会允许人类一炮轰开自己的大门吗?当然不可能。自然是无情的,你不善待它,它自然也不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此时,和平之门是关键。取之于自然归还于自然,受人孕育之恩定当诚心回报,而非疯狂杀虐。
可见,门对于我们的实际应用、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未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这四门中有哪一扇是我们真正打开过了的'呢?
这是一篇以“门”为依托,阐述事理,内容非常丰富的说理散文。作者的知识面宽,思维展开灵活,表现出了较好的写作基本功。但认真读这篇文章可以发现它存在着散文写作的许多通病。
一.形散神也散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形散足以显示知识的丰富与思维的广阔,神聚则使所关涉的材料都具有了生命力,因此“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必须有一个前提,要围绕一个鲜明的主旨生发。本文在第一段末尾用四个排比句确立了全篇之“神”,可是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后文与这个“神”没有太多的联系,致使全篇文章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二.“物”“理”分离
托物言志,缘物设理是说理类散文常用方式,这类散文最重要的是所依托之物与论述之理要巧妙地结合,所论之理要符合所托之物的物理性质,除了要“见别人所未见”之外,还要见“物”之所能见。这篇文章,在“物”与“理”的结合上欠些功夫。这主要表现在四、五、六、七等四个主体段,虽然每段的段首都用一个“门是……”的判断句领起,但阐释文字却不能与领起句语脉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没能把材料与主旨通过分析建立起语义联系。
三.不合逻辑
散文讲究形散,但要散而不乱,这就需要作者用严密的逻辑关系协调布置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这种逻辑关系是内含于文字之中的。本文由于缺乏对所用材料的逻辑关系梳理,好多地方形成了堆积语言材料的弊病,比如开头及结尾处的几个小段落都罗嗦累赘。
另外本文的一些语句内部也出现了许多不合逻辑的生硬表达现象,实际上,由于受网络及流行歌曲语言的影响,中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为了追求语句的诗意美和深刻化,往往生编硬造,乱施“脂粉”,结果是不仅不能扮靓语言,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比如“走过大风大浪的狂啸猛翻,趟过滚水坚冰的两极温差”就是这种语言现象的代表。
因此,修改这篇文章,首先应该依据文章内容重新确立全文的主旨,并依据内容要点调整语言表达的角度及语段顺序,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另外,还要删除与主旨无关的材料,使内容更加简洁明了。
修改如下:
门
生活之中离不开门,据说一个活70岁的老人一生光开关门就要花掉17天的时间,而做礼仪接待工作的人则要花掉3个月,——可见门在一生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门不仅仅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它还在讲述着许许多多意蕴丰富的故事。
远古人们以石头或树枝为门,自然古朴、浑然天成;商周时期的门淳厚质朴,盛唐时期的门雍容典雅,明清以后门更加精密细致,种类式样日渐繁多,功能也日趋齐全。
意随形变,门的内涵也愈来愈丰富。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易经》所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古人竟然把门的韵味阐释得奥妙无穷。站在二十一世纪前沿上的人们,似乎还能看到门的这些美丽的影子:层层打开的成熟之门,悄悄开启的心灵沟通之门,时闭时开的和平之门,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之门。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在打开成熟之门之前,也许你会打开贫穷之门,这是一扇蓬门,《诗经·陈风》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虽然只是用一根横木当门框,但仍能坦然的生活,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境界,所以,走进这扇蓬门,你就会看到生活的真美。也许你还会打开一般人不愿打开的坎坷之门,打开了这扇门,你会发现这里有大风大浪的狂啸猛翻,有滚水坚冰的两极温差,有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但是很多人只打开了一条缝,便又匆匆地胆怯的把这扇门关闭了,这是懦夫,很难走向成熟。只有勇敢的打开了这扇门,为这种壮观的景象所陶醉的人才会练就一身钢筋铁骨,才能有资格打开成熟之门。洪战辉就是打开了一扇一扇通向贫穷、困难的门之后,历经磨难,才走进了成熟之门。
独处一室,而这恰恰是一座没有门窗的屋室,心灵有了空虚、内心有了忧患,于是焦躁不安、蠢蠢欲动——因为没有门的屋室,是封闭的,会让人孤寂痛苦;倘若开了一扇门,就打开一道同外界沟通的渠道,就有了与他人相处合作的机会。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脱离了群体是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要想满足内心深处被接纳、被肯定、被欣赏的渴望,那就请您拿起真诚与宽容的钥匙,去打开心灵沟通之门吧。
和平之门是最沉重的,历史上的这扇大门开了关,关了开,每一次的开关都是以无数的生命作为代价。然而我们坚信野蛮残酷的战争是短暂的,和平发展才是主流。世界和平应该是上帝安排的必然命运。当我们用生命与和平相爱,当我们像古老的犹太民族一样用友谊与宽容的大手去抚摸这扇大门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中郑重地向和平之门伸出心灵的钥匙的时候,这扇大门就会訇然中开!让我们祈求着这扇大门永远向人类敞开吧!
但我又听到了另一扇门就要关闭的警笛声,那是自然之门。我曾经看到了被捉去做试验而面目全非的动物;我的双眸中映出被污染的河流泛起的泡沫,还有小鱼小虾尸横遍河;我望见了昔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尽是粒粒黄沙、棵棵枯草;我仰面看见了原来湛蓝的天空却堆积着块块黑烟……自然在哭泣,心灵在冷漠。
门的艺术并不在于外表的雍容华贵、种类繁多,而在于它建起了一座“桥”,一座沟通彼此的桥,当我们打开门走过桥的时候,心与心就会交融,试想我们愿意把带给我们阳光与雨露、花香与鸟语的自然之门关闭吗?我们愿意长久地敞开着那显露丑恶的灰色之门吗?不会的,我们把那些丑恶关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吧!而把人与自然相通的绿色之门永远地敞开吧!通过了这扇绿色之门我们也就走向了人类的福地。
一个人的成长因为少打开了一些门,结果在生命的尽头还做着童年的梦;人与人的相处因为找不到打开一些门的机关,便把自己困在了孤岛上;人类的发展因为打开了一些不该打开的门,弄得整个地球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