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教育儿子的散文

李盛

我是这样教育儿子的散文

  [一]

  在孩子刚读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把一部教育专著《学会生存》交到了我的手中,他感慨万千地说:“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世界各国教育考察后做出的报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去仔细地读一读,作为孩子的母亲,你也应该读一读。”

  接过父亲手中的书,我突然感觉它是那么的沉重,反复读其中的论点,觉得就如同黑夜中一盏耀眼的灯光,瞬间照亮了我的心灵。

  书中这样描述作者在日本东京访问时看到的一幕:

  那年冬天,东京的天气十分的寒冷。有一天大雪纷飞,看到日本的孩子们去上学,没有汽车接送,没有家长陪同,而且,每个孩子的腿都光光的,没穿长裤,冻得通红,却个个欢呼雀跃着,三三两两、欢欢乐乐走在路上。作者感到很惊奇,以为是偶然的“锻炼”,后来才知道是人家的磨难教育,从小把孩子投入艰苦恶劣的环境,让孩子学会为生存而挣扎……”

  读着读着,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想到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捂了,捧在手里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宠得好金贵;想到我们城市里的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功课还要父母在一边陪着……想着想着便下了个决心:再不能这样下去了,要从我做起,从自己的孩子做起,进行磨难和挫折教育。

  第二天晚上,我就对儿子说:“从这个学期开始,你要自己去上学,妈妈不再送你了。”不料话还没说完,儿子就大声地说:“好的,妈妈,以后上学、放学我就不要你接送了,我自己上学、回家。”听儿子这么说,我心里还挺安慰。于是,一连几天,我带着儿子去认路,告诉他该怎样坐公交车、下车该怎样走到学校。再连着几天,我悄悄地跟在他后面,有一次,看到儿子不等绿灯亮起,就蹦着跳着过马路,我的心一下子就揪紧了,旁边的一位大姐还说:“这孩子的父母也真够忙的,孩子这么小,就让他一个人过马路,真是……”听得我心里一颤一颤的,是啊,孩子毕竟还不到十岁,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早啊!

  我对孩子的教育计划初战告捷,接下来,对孩子加强了安全方面教育。孩子在独自上学的过程中渐渐地学会了独立。对他而言,没有妈妈在身边,开始还有点不适应,很快他又觉得挺开心的,儿子还经常去搀扶那些正在过马路的老人家,在公交车上还常让座给别人。有一次,我发现他小腿上有几块摔跤过的痕迹,裤子上也有,问他是不是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的,儿子一脸委屈地告诉我,是因为让座给一个小弟弟,在车子急刹车的时候,没拉住扶手一屁股摔倒在地上,到现在还很痛呢?我对他说,没关系,你做的很对,不过以后一定要拉住扶手。嘴上说的容易,其实在我内心,还是很心痛儿子的。

  孩子在渐渐地成长着,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后,独自上学,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在这个独立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的生存方法:自己背着重重的书包坐公交车、过马路、放学后自己回家开门、洗手然后做功课。

  在孩子那里,我也学到了许多许多,包括爱的方式、生存的方式……我常对儿子说:“谢谢你,孩子,谢谢!”

  [二]

  父亲是一位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育人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常对我说,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智力的,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对智力的理解。在我们国家,智力与知识等同,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直至演化为“分数就是力量”。

  在这本书中,“学会生存”的教育认为:

  “智力是一种理解他周围的世界,并能机智地去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就是说,智力就是一种适应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知识再多,面对高技术的信息时代,也终是那种固守一隅,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因此,现代教育认为: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甚至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因为现代教育的高速变迁,早就迫使人们必须“终生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同义语。

  “学会学习”?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思考:难道我们竟不会学习吗?

  有一件关于如何学习的事,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

  儿子刚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学习一下子紧张起来,难度也越来越高。说实在的,有一些题目,并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完成。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见儿子还在灯下写作业,便问:”怎么还没有做完?儿子低着头,轻轻地说:“今天语文默写,有两个字我没默出来……”我一看,原来,儿子把“不胫而走”的“胫”写成了“径”、“斩钉截铁”的“截”少了一点,老师要罚他,方法是每一个词语抄50遍。

  我问儿子:“你觉得老师这样惩罚你,对吗?”

  儿子说:“对”。

  “为什么?”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子。

  “老师说,错了就要罚,否则记不住!还有的同学错3个以上,要抄100遍呢?

  我的眼前又浮现出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小学生期末考试考了86分却被老师殴打,打的正好是头部,当场就昏迷了,经紧急抢救,才挽回一条生命,但由于所打部位不当,最终成为植物人。

  记者去那所小学采访。记者问那个班上的学生:“老师打××了吗?”

  学生们同声回答:“打啦。”

  记者问:“你们认为该打吗?”

  记者问那个班上的学生:“老师打××了吗?”

  学生们同声回答:“打啦。”

  记者问:“你们认为该打吗?”

  学生们又同声回答:“该打。”

  记者问:“为什么呢?”

  学生们回答:“老师说了,不打记不住……。”甚至不少家长也这样回答。

  我的天,谢天谢地,我的孩子只是被罚抄,没有挨打。想到这里,我对儿子说:“别写了。分数是重要的,但你能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分数并不重要。”

  儿子揉了揉眼睛,似懂非懂地看了我一眼,睡觉去了。

  第二天,老师就拨打了我的手机,隔着话筒,我还能听出她的愤怒:“你这个做家长的,怎么能这样教育你的孩子?请你到学校来一次!”为了能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下班后我去了学校。

  “你这个做家长的,知道怎样教孩子学习吗?老师一脸的不高兴。

  “请老师赐教!”

  “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还谈什么学习,你应该起到监督孩子……你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可别怨我!”

  听了老师的话,我一时语塞。过几天,老师又给我电话说,这次语文质量监控儿子考的不好,学习退步了才考了83分,你们做家长的,应该……

  老师在对我敲警钟了。但这警钟究竟应该对谁而鸣?

  那天回家,儿子把试卷交到我手里说:“妈妈,今天老师批评了我,我没考好……”我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脸说:“孩子,你要知道,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知道你努力了,但在这张试卷上,你可以自己看一下做错的地方,然后想办法去理解。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你一定会有进步,一定会考得比这次好!”

  听完我的话,孩子点点头,重新坐回了书桌前。晚上,我在儿子的家校练习册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老师,请给我的孩子鼓励,请你在传授他知识的同时给予他自信,因为,他只有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才会进步!

  [三]

  上个星期,去参加一个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讲座,这个讲座的主题是“在孩子对你提出有关“性问题”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回来以后,感触很深。

  这也是目前我所面临的一个教育的问题。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他的脑子里必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些问题,常令我们困惑,一些突然的“撞见”,也常令我们面红耳赤。特别是关于“性问题”,这些,其实早已经铺天盖地地席卷了孩子本来纯净的世界,我们做家长的,注定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只有积极、坦诚地去接纳孩子的好奇、去欣赏孩子提出这些问题时的勇气,“问题”就不会再是问题。

  我的儿子今年十岁,这个年龄刚刚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发育阶段。记得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看一部叫《小蝌蚪》的动画片,看了一半,他就跑来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会从你的肚子里钻出来的?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也和小蝌蚪长得一样啊?”我被儿子问的愣住了,就对他说:“宝贝,妈妈被你这个问题给难住了,让妈妈想一想再告诉你,好吗?”他很得意,又回去看动画片了,嘴里还嚷嚷着:“妈妈,笨、笨……”晚上睡觉前,我开始解答儿子的问题:"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形状长得非常像“小蝌蚪”的小虫儿,名叫精子,他们拼命地向前冲,想到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去,最先到达那里的精子就能钻进子宫里,然后和妈妈身体里面叫“卵子”的虫虫交朋友,他们一结合就变成了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场比赛里跑了第一的小生命。你在妈妈的子宫里要生活十个月,十个月以后,在医生的帮助下,你就可以离开妈妈的身体,变成一个小婴儿了……”那个晚上,我第一次给儿子讲述关于性、关于生命的形成,我用一种他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来满足他那幼小的心灵所初生的好奇,让他明白,原来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过程。

  儿子刚读小学那一年暑假,电视里的一组镜头吸引了他。儿子指着电视屏幕问我:“妈妈,你看,他们在干什么?”我笑着告诉他:“他们是在接吻……”儿子又问:“接吻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接吻?他们不热吗?”我听了儿子那一连串有趣的问题,真想笑,可还是忍住了。我告诉他:“接吻是两个互相喜欢、相爱的人向对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比如说,爸爸妈妈也很相爱,也会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但是,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随便跟不喜欢的人接吻。”从那以后的日子里,儿子常会天真地问我:“妈妈,我好爱你,我可以吻你吗?”我点点头,他就会在我的脸上留下一个重重的吻,还带着声音,那一刻,我会很满足地回吻他。一直到现在,吻,成了我和儿子之间最甜蜜的表达爱的方式。

  儿子长得挺帅的,有着很好的人缘。在班级里,也是女生崇拜的男生。放学后,经常会有女同学打来电话,问他这个问他那个。有一次,他突然问我:“妈妈,我们班级里有个女同学说喜欢我?”我对他说:“很好啊,这说明你很棒,很出色,所以同学才会喜欢你。”我还告诉他,喜欢有很多种含义,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慕,喜欢彼此,是一种很健康的心理反映,我还和他一起探讨了许多种喜欢的方式,告诉他不同的喜欢有不同的含义,孩子听的很认真。我的一番话,在孩子听来,也许还有一点深奥,但是,却给了他健康、积极的引导。

  生活中,我常听有一些父母在回答孩子有关性问题的时候,总是刻意地回避着,听得最多的回答便是:“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等等类似的回答,带给孩子的是什么,这也是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直在回答的问题。也许,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困惑,造成孩子对生命尊重感的缺失。我们身为人父人母,既然给了孩子一个珍贵的生命,又为何不能坦诚地告知他们生命的来源,让他们知道,因为父母的相爱,是父母共同生产和创造了他,孩子,是每一对父母爱情的结晶。

  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我们从不刻意回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接触到更多新鲜好奇的事物,坦诚地告诉他,给予他正面的回答,他的人生,才会是一个积极的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