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保持感动散文

阿林

让生命保持感动散文

  “感动”,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温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博爱之情感。无论男或女、老或少,每个人都曾经被无数次地感动过,或来自于战火纷飞的那些军民鱼水情,或来自于简陋校舍里埋头苦读的那些满眼希望的陌生孩子,或来自于亲眼目睹的一个触动心弦的悲痛场景。在前不久的一次遭遇中,我却没有能够被感动,甚至连一刹那的犹豫和悸动都不曾有过,这让我有些惶恐不安起来……

  在这座地处北方的山区小城,一个没有阳光的夏日午后,下班的人流和占道经营的商贩们,让本该还算宽敞的街道瞬间变得拥挤不堪。我躲躲闪闪地穿行在人群之中,不时地被前后左右的胳膊或者腿碰来撞去。如同,儿时冬天一帮孩子经常玩耍的“筛筛子”,一大伙同学轮换着被逐个围在圆圈中间推来搡去,这种游戏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冰冷的身体暖和一些,因而,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说那个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但心里充满着快乐。想着这些陈年趣事,焦躁的心不知不觉安静了许多,耳边叫卖声此起彼伏,鼻子里充斥着蒜薹、西瓜、炸油糕和黄土等等混合在一起的“丰盛滋味”。

  一个转角的地方,行人被南北走向的两个岔路口分流出去。忽然空旷起来的路面让人反倒感觉有些不适应,低头看了一眼可怜的白色运动鞋,此刻已经成为两只灰头土脸的“泥猴”。正当要收回眼神的瞬间,眼睛的余光无意中瞥见一双干瘦的手,在视线的.最低处恭敬地伸向路中央。我不由地顺着这双手望了过去,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匍匐在街边亮丽的垃圾桶旁边。上身穿着一件只有一只袖子的粗布褂子,脊背上破了几个大洞,一条裤管破絮得像拖把头的裤子已经辨认不出颜色,污黑的双脚压在屁股下面,一双千疮百孔的鞋子别在腰间,看样子是舍不得穿。他低着头,嘴里喃喃低语着什么,或许是在请求路人可怜可怜自己不幸的遭遇,或许是在回忆着一辈子坎坎坷坷、孤苦贫困的人生吧,不过,肯定没有人听得清,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听。老人蓬乱的头发里杂夹着多一半白发,看样子很久没有洗过,几个月?几年?不得而知。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只掉了多处漆皮且坑坑洼洼的搪瓷碗,里面散落着几张卷皱的毛票……

  下班回家的人流大多数一闪而过,着急回家吃饭或者做饭,几乎没有人停下脚步来看一眼这位老人。我只是在他的面前停留了片刻,略微思忖之后,揣着自己从脑海里蹦跶出来的理由,抬起了自己“正直”的脚步。就在我即将走开的空当里,一个擦身而过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对身边年轻的长发女子说:“妈妈,快给我一元钱”。

  “娟子,你要钱干嘛呀,现在是吃饭时间,不许买零食”,一身蓝色职业套装的女人严厉地回应。

  “我不买零食,真的,妈妈,快给我一元钱吧,就当把周末的零花钱提前给我,好不好嘛?”小女孩嘟着嘴撒娇。

  听女儿保证不买零食,再看看那乖巧的小模样,蓝衣女子从包里掏出一元钱纸币递给了小女孩,“想买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带你去,小心路上有车……”,还没等她说完,小女孩已经猫着腰窜过人群把一元钱放在了老人的碗里。老人慢慢地抬了一下头,满是皱纹的脸上微微地耸动了几下,又低下了头。小女孩的衣裙如一面鲜红的旗帜,从我的眼前轻轻地飘过,让这片透着沉闷气息的都市天空清亮了起来……

  回到家看到写作业的女儿,脑海里闪现出了先前路遇的那个可爱而又善良的“红裙子”,继而不得不想起那位跪地乞讨的老人,心里开始深深地自责。眼前,刚刚浮现出来的那些组团乞讨的骗人伎俩和曾经亲身经历的几个事件,或许,在“红裙子”出现之前还能成为我堂而皇之拒绝援助的“借口”。可是,此刻这些怪异的借口和理由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不堪一击。这一老一少,一直以来都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

  感动,去了哪里?感动,缺位了吗?

  巍巍神州,孔孟之道,受儒家文化熏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最讲求的是“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最高的道德理念。而今,城市越来越靓,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之间的猜疑和欺骗却越来越多,社会的信任危机或许比经济危机来的更加可怕。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或者漠然视之。在这样一个物质相当发达、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背景下,才使得像拾荒阿姨陈贤妹、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等一群原本默默无闻的人成为“感动中国”的楷模。无疑,他们值得全社会广泛学习,也应该成为一座座道德丰碑,同时,那些冷漠的路人或者疯狂的司机更应该受得谴责和声讨。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是其中的一个路人,自己会如何呢?是否会毅然地伸出爱的手臂?恐怕很难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当然,这不是为了不作为的行为辩解,而是想让大家再进行一次思想的换位,如果,需要救助的是我们的亲朋好友,那么,我们是否盼望路过的人们可以义无返顾地伸出援手?此刻的答案也许只会有一个。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对我印象很深刻,他一直用“看客”来揭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国人灵魂深处的一些疾病的痕迹。比如《阿Q正传》里的阿Q,《祝福》里祥林嫂身边围绕的人等等,先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把当时社会的一个个丑态和病态揭露得清清楚楚,也把国人深入骨髓的从众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诚然,当下的路人包括我从本质上不能等同于那个时代的“看客”,但是,仍然可以看得见根深蒂固的“从众”心态,仍然可以感受的到社会难以彻底清除的一些“诟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正如文章开头所记述的事件,那位低头乞讨的老者,即便是我们假想中的“道德骗子”,对于他满头银发的耄耋之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原谅,并给予微薄的帮助。还有,那些沿街行乞的孩子,就算他们是诈骗集团的成员,那也一定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被某些利欲熏心的人威逼利诱而不得已才就犯的。

  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对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我很惭愧,也很内疚,但愿,后来的人们能够让感动永驻在心间,能够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让我们在一切危难的面前,哪怕拿出一分钱,哪怕拨打一个救助的电话,哪怕发出一声正义的怒吼,让他或她在承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得到来自心底的这些小小感动的支撑,也能让所有的孩子们看到社会喷薄而出的希望,让他们在一片爱的海洋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