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不曾离开散文欣赏
她把安逸放在原处,自己一直行走在路上,但她的心居住在一个叫荷西的居所里,安然静处,直至荷西离开,她的心她的爱也开始四处流浪。这世间再无荷西,这世间的三毛呢?——题记
若健在,三毛今年该有七十岁了,七十岁,该是白发苍苍满面风霜了吧?可聪明的三毛,把自己永远定格在四十八岁,与她的文字一样,永远年轻、圆润、成熟。
十多岁时读三毛,读的只是她近似传奇的“艳遇”,她的辗转她的迁徙,她与那些完全相异的人在他乡的奇遇,读的是她一个个随性随心的不二选择。迷三毛,迷到了课堂上,初一的一次早读课上曾被老师没收过一本,很多时候是选在历史、化学(不喜欢历史和化学老师)课上读,直至后来外出求学、工作,那些放在家里的书就都散佚了,如今书架上仅有一本《撒哈拉的故事》,是二十一岁那年阿蔡送我的生日礼物,同时相送的还有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三毛幼年的理想是做“拾荒者”,以便发现被人们遗弃的宝贝,遭到老师批评后她要卖烤红薯,以便冬天卖烤红薯,夏天拾荒。三毛的理想一直深深打动着我,这理想多么谦卑又多么高贵啊——假若“拾荒”也可以成为理想,那还有什么不可以成为理想呢!在三毛小小的心里,理想,只是希望做的一份工作而已,不需要太多的'附丽。我一直在想,三毛,是怎样一位古灵精怪的女子呢? 她的文字很平淡,却透露着对于生命无与伦比的热情,她身处红尘却又与红尘相隔甚远;她自由奔放,率性超然,却又对世事如此洞察。
很喜欢《橄榄树》,感觉那就是三毛生活的写照,散散淡淡,自然随性。飞鸟流云,清流橄榄,这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于我们生命里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她浪迹四方的理由,如此,还有什么不能成为追寻的对象呢?也许根本无需理由,在三毛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简单,所有的皆因乐意、喜欢——这样一个女子,还有什么举动会令人吃惊呢?
有人说她与王洛宾恋爱了,有什么好奇怪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相似,他们对于生活都如此热爱,他们对于艺术都是如此衷情——王洛宾是为艺术而活着,而三毛是艺术地活着,尽管她的作品也有被拍成电影,她的诗作也被谱上曲子,但那都不是三毛的初衷,三毛的艺术是专属于她自己的“行为艺术”,这行为艺术的价值是如此高昂,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她把安逸放在原处,自己一直行走在路上,但她的心居住在一个叫荷西的居所里,安然静处,直至荷西离开,她的心她的爱也开始四处流浪。这世间再无荷西,这世间的三毛呢?我们根本不可能理解她,因此我们无法以一颗俗世的心去推测她,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真正的三毛,真正的三毛,只在她自己的心里。也许她本就不属于这万丈红尘,她的到来只是为我们增添一段佳话,留下另外的一种人生模式,这一切都以文字的形式得以记载流传,仅此而已。
1991年1月4日,四十八岁的三毛选择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有些心痛,有些惋惜--她本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文字的--却没有震惊,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三毛,是少有的参透了人生的人,因此才能不受俗世的拖累,她活得太过通透太过明白。所以有时我想,也许她不这样聪明不这样清楚会更幸福更长寿一些,可是于三毛而言,没有了期待没有了展望,一眼望穿的生命,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时候总是想,长大的生活里只要一只背包,随时准备启程,心目中,留给这世界的永远都只是背影--流浪,一直是一个隐藏于心的不了情结。可惜一直为俗事所牵绊,是如三毛所言的“滚滚红尘”阻止了脚步,也封闭了内心。三毛,如传说一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如传说一般在我们的生活里倏忽而逝,但她,不知影响了多少像我一样的人——你们,流浪的理想是否都已实现?
其实,三毛从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