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中国慈孝文化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慈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的和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三字经》经明朝、清朝和民国时人的续文完善,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文明史。三字经一句三字,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吟诵。它不但精辟的描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孝道和伦理道德,还丰富的记载了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和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从明朝时期(公元1579年)逐渐走向世界。它不仅有汉文、满文、蒙文的版本,而且还有英文、法文的版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汇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之中。由此可见,《三字经》对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第一,《三字经》鲜明地揭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真谛。
《三字经》中的慈孝文化,不同于《二十四孝》和《孝经》、《孝论》里的观点,它告诉人们,作为父母长辈对其子女要把父母的疼爱,转化为教育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的责任,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完善、补充和纠正了先古慈孝文化的缺失、不足和偏差。
从“人之初”到“不知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童年时代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随着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断认识,人性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有百般的疼爱,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呵护有加,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母要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必须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父母自己给子女以身作则的引导外,还要送子女到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要向孟子的母亲那样选择良好的环境,采用监督引导的方法;像窦燕山那样,在家新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为子女作德行的'表率。《三字经》明确指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阐明了家长和老师对子女和学生各有不同的教育责任,首先是父母不教和老师教育不严的责任。明确指出家长的溺爱和教师的宽容是培养不出良好的人才的。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明确指出孩子在金色童年,不认真学习是不可取的,强调了少不学老无知,少不学老无益的道理。
第二,强调培养子女要以“知礼义,懂感恩,讲孝道,重友爱”的中国慈孝文化的重要性。
俗话说:“娘有慈心,儿有孝心”,这说明“慈”是“孝”的基石,“慈”是“孝”的本源,慈孝关系是前因后果关系。从“为人子”到“次见闻”,主要强调:为人子女从小就要亲近长辈、老师和朋友,要从长辈、老师和朋友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使孩子们懂得父母养育子女恩重于山,使子女懂得只有知恩才能感恩,才能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走上社会后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这样,对家庭能安居乐业,对社会能服务他人。
第三,打开心灵之窗,使孩子们从小了解到宇宙中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
《三字经》是一把金钥匙,阅读《三字经》就好像打开了知识的宝库。从“知某数”到“人所同”,讲述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记载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还讲述了浅显易懂的为人处事的规范准则,做人必须懂得长幼有序,时刻牢记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
第四,《三字经》指明了培养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它是培养孩子必读的经典书目。
从“凡训蒙”到“及老庄”着重讲述了培养孩子从启蒙入手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要求师者必须讲解清楚,学生必须学懂并懂得断句。《三字经》指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称为“四书”都是初学者必读的书目;学习了“四书”后,就应该认真研究阅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了;如果要更进一步就还要学习诸子百家的书目。要求一个人做学问,就应该饱览群书。这当然是对古人而言,作为新中国的一代新人,我们更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打好基础。
第五,《三字经》演绎了中华五千年朝代变革的历史。
从“经子通”到“若亲目”着重讲述了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帝王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唐尧和虞舜号称“二帝”,他们互相谦逊礼让,都把帝位传给了贤人,“三皇五帝”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还着重演绎了历朝历代的兴亡替代。周武王灭掉了暴君商纣王,平定天下建立周朝,因为勤政爱民,在历史上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盖世奇功,但由于暴政二世而亡,无独有偶,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重蹈秦朝覆辙,只传了一代便失去了江山……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不管哪个朝代,如果天下大乱,就会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任何时候都渴望太平盛世,只有懂得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皇帝,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三字经》用简练的语言对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地评说,使人对历朝历代兴衰变换一目了然,并能让人从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第六,特别强调了要从小“勤奋学习,苦以砺志”的道理。
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到最后是《三字经》的精华部分。教导我们要在幼年时期努力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上为国家效力,下为人类造福,不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给后人树立好的榜样。列举了从孔子到刘宴等十八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例子,指出了孔子成了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赵晋身为宰相也不忘勤学;西汉的路温舒、公孙弘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便把《春秋》刻在草席、竹简上用于学习;晋朝的孙敬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影响学习;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孙、苏二人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成为“头悬梁,锥刺股”的千古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决心发愤读书,才不至于老来后悔;宋朝的梁灏,坚持苦学不停步,终于在八十二岁考中状元;北齐的祖莹八岁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以下棋为题作赋等等。《三字经》将人与物作了辩证的比较,列举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以犬和鸡对人类的贡献来比较,狗能看家守院,鸡能报晓打鸣,春蚕吐丝、蜜蜂酿蜜都很辛劳,人如果不用心学习,缺少本领,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作人呢?“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告诉我们:有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钱财产,有的人留给后代儿孙的却是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本领的方法,后者才能使子孙后代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最后总结出: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浪费大好时光的人,总是一事无成。
《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它的文化魅力,它已经走向世界,它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又是传承中国慈孝文化的桥梁,它使中国慈孝文化得以传承而生生不息。《三字经》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爱护,到子女懂得人间礼仪,从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传承给子女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沿袭前辈的优良传统感恩,报恩。如果把感恩、报恩之心扩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后代儿孙一定能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从《三字经》的教化效果看,它引领千千万万的人从小立志刻苦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效力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本领。《三字经》中蕴含着深刻的慈孝文化,是它教导远赴海外的学子学有所成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客观公正地看《三字经》,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我们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地对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它不仅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会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的和平进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三字经孝顺的句子
2.《三字经》与中国慈孝文化
3.关于孝顺的三字经
4.三字经孝顺父母亲句子
5.三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
6.三字经关于孝的故事
7.小学生孝敬父母三字经
8.弟子规三字经关于孝
9.三字经孝道篇
10.关于孝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