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七

王明刚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七

  《三字经》作为传统的启蒙教育,在讲完了对自然界的认知以后,就开始告诉你怎样为人处世。

  【钱文忠】

  在人间,尤其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以五开始的,对应于五行,那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三字经》接下来是: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字幕配画外音】

  《三字经》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钱文忠】

  仁义礼智信,分开来讲,比如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在诸子百家里头,早就已经有了,这五个概念分别来讲。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进行了这样的排列。我接着要讲,这个排列是有道理的。这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五种最重要的性。

  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根据《白虎通》的经典的解释。

  【字幕配画外音】

  仁 仁爱

  义 得体

  礼 合乎规范

  智 明辨是非

  信 专一守信

  ――《白虎通》

  【钱文忠】

  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应该是经久不变的,应该是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

  【字幕】

  五常

  【钱文忠】

  也许大家会讲,五常吗?五样最重要的东西嘛。我可以讲仁义礼智信,我也可以讲信智礼义仁、我也可以讲义信智仁礼,我可以把这个先后的次序,我可以打乱了讲。因为反正是五常、五样东西嘛。大错特错!我们忽略了《三字经》这三个字:不容紊。绝不允许紊乱,这是非常重的语气。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仁者爱人。我想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讲仁义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声誉叫仁声。大家知道佛陀都知道释迦牟尼、一个印度人,大家都知道佛陀还有一个名字吗?在早期叫能仁。

  【字幕】

  能仁

  【钱文忠】

  早期的中国人,看见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他不知道怎么翻,佛陀是音译。那么佛陀传达出来什么呢?早期的中国人也把他和仁挂钩,叫能仁。再说的俗一点,大家嗑个瓜子,嗑出来的还是个瓜子仁,吃的干果里边是果仁。你怎么不吃瓜子皮啊?怎么不吃外面裹的壳啊?你要吃那里面的仁啊?因为里边是好的、是最好的东西,是可以吃的、是有营养的。所以仁在中国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仁义礼后面接着的是智和信。这个顺序为什么不容紊乱?这里面就有传统中国思想的一种精义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智和信可以是很可怕的。

  很简单。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秩序,说咱们哥俩儿商量,今天晚上偷一个东西。这个大楼有一个柜子,我比较傻,我抡着斧头。我说把它劈开,咱哥们儿给它拿走。你很聪明,你说不用不用,咱们去做钥匙,悄悄打开,轻松地拿走。你说哪种更坏?你聪明的反而坏了。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坏事,更能够掩盖做坏事的痕迹啊。如果在这方面再讲信那就太可怕了。今天晚上咱们说好,咱们偷一个东西,咱们一定去,绝不反悔,这社会就乱了。

  所以古人的心思是很细密的。诸位,仁义礼智信,这个顺序绝对不允许紊乱。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字幕】

  智和信必须以

  仁义礼为前提

  才可以是一种

  优秀的品质

  【钱文忠】

  不然的话,有智慧的坏人、守所谓信用的坏人,那比一般笨乎乎的坏人、说话不算数的坏人,恐怕更可怕。

  【字幕配画外音】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人们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在历史上,又流传着哪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呢?

  【钱文忠】

  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成语

  【字幕配画外音】

  情同朱张

  【钱文忠】

  那么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姓朱,叫朱晖;一个姓张,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晖很讲信义、很讲信用。但是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两个人有机会到太学里边,成为同学了,两个人才熟悉起来。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嘛、老乡嘛,但是也并不是来往很密的,更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混在一起,扎堆打牌、打麻将,没这事。同学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晖讲,讲什么呢?说我身体不好,今天呢我们俩同学的缘分到了,我们俩要分头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朱晖也摸不着头脑,就看着张堪说,你要托我什么呢?张堪就讲,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

  当时两个人身体都很好,这个朱晖也没当回事,也没做出什么承诺。但是分手以后,果然张堪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的艰难。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原来也未必很密切的朱晖的耳朵里,朱晖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妻子和孩子以资助,去关心他们。

  年复一年,这就弄的朱晖的儿子不理解。朱晖自己也有儿子啊。就问爸爸,说父亲,您过去和张堪没什么交往啊,并没有什么深交啊,您怎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晖的回答是,是的,我的确跟张堪不是相交很深的、不是来往很密的。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呢?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我当时没说什么,实际上我在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

  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吧?诸位,对吧?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头。因为朱晖在家乡是一个非常扶危济困啊,非常有公益心的一个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杨你?怎么来奖励你呢?往往是一个办法:让你的儿子也出来当官。征辟你的儿子,征辟朱晖的儿子,给你一个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古人说犬子)、我的儿子呢,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推荐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

  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的来历“情同朱张”。

  我想这个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一样,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这里头并没有合同、并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但是朱晖这么去做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讲完了五常,那么大家知道《三字经》接下来一定是讲六,

  【字幕配画外音】

  《三字经》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字幕配画外音】

  在中国民间,人们常常会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等等,那为什么在《三字经》中会讲六谷呢?对此,钱文忠教授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钱文忠】

  这里面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这个六谷没错的,五谷也对。为什么呢?稻子不算。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所以《三字经》讲六谷,而更古的人讲五谷。北方,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呢?是稻子算的。但是黍和稷只不过是同一个品种。是什么品种呢?就是我们讲的黄米。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吃了,咱们现在都吃白米。但是也许老人还知道,有一种黄米。这黄米里面分两种,比较黏性的叫黍、比较筋性的叫稷。那么这两种并起来算一种,也叫五谷。我想这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些日常的知识。

  《三字经》既然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得讲七。

  【字幕配画外音】

  《三字经》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钱文忠】

  七情:喜-喜悦、怒-愤恨、哀-忧伤、惧-恐惧、爱-爱恋、恶-厌恶,欲、最后一个欲望。

  只要你是个人,是个正常的人,你都会有这七种情感。但是儒家认为,虽然这七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但你却不能由着它来。你要对它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

  【字幕】

  发乎情

  止乎礼

  【钱文忠】

  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的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有个限度-到礼仪,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我想人啊,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字幕】

  人特别需要控制的

  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钱文忠】

  就是有的时候,你看见财物了,看见物质的好处,你不要随便伸手。你先要问你该不该拿?合乎不合乎礼仪?合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字幕配画外音】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失控。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钱文忠】

  范进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20岁的时候,他就去考试了,连续考了30多年,名落孙山、一直考不取,比较倒霉。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因为他把全部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没有空去照料生计,所以家里已经很破落了。他娶了一个太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卖肉的一个女儿。终于到51岁那年,又去应试。这下好,总算考取了一个秀才。秀才不容易的、诸位,比如秀才娘子,也就是范进的太太、这个屠夫的女儿,从此就可以穿红裙子了,可以穿红的绣花鞋了。不是秀才你再有钱,你敢穿一个试试?古代是很有规矩的。其实范进接着第二年再去考,考举人的时候,他自己没报太大的希望。他岳父也讲,我看你考了个秀才就不错了吧?回来招几个学生教教,也谋几个银子。你这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你还想考举人?考中举人就叫老爷了。举人跟秀才不一样,举人是文曲星下凡啊,举人就不是人啊,是天上的星星啊。

  大家要知道,在传统中国社会,你很难见到一个进士的、在家里。为什么?进士都出去当官去了,进士一定要出去当官。而在传统中国,是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的。你河北人不能在河北当官的,你必须跑到也许湖南去的;江苏人不能在江苏当官的,到安徽当官。所以在老家看不到进士的。哪里有进士?进士都在外头当官。老家最厉害的老爷就是举人啊,举人老爷那很厉害的。

  哪知道,范进这好运一来没个头,举人也考取了。这一下怎么样?他接到了(喜)报以后,描写是两手一拍,笑了一声:我中了。他中了,他接到报然后往后一摔,晕过去了。范进就晕了,那旁边的人一看,这是举人老爷晕了,赶紧给他水喝,把他给弄醒。弄醒了以后,范进又跑起来,一面拍手一面大笑,哈哈哈哈,中了、中了,好了好了,我中了。笑着往外飞跑,这一跑,一跤摔在池塘里。摔在池塘里以后,范进还站起来,从池塘里站起来,两手沾满了黄泥,还在那儿拍。说啊,我中了。

  他没中了、他疯了。他中举是中了,可是他也疯了。这个故事是很凄凉的一个故事。范进在长期失败,得不到成功以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他的情感没有办法控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自己的喜,他的喜再也不能接受理智的制约,所以疯了。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批判传统科举制度的残酷无情。但是换个角度看一看,难道不也可以说明人的情感应该接受理智的制约吗?制约的标准是如何?“止乎礼”。只要你符合礼仪都可以。这个例子说白了很容易理解,诸位在家里爱穿什么穿什么,你愿意在家里穿得很凉快也可以,只要没人见到。但是你如果一旦进入社会,说你去要上学、去要上班,你也这么穿肯定不行,你得合乎礼仪。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平稳、才会井井有条。

  【字幕】

  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

  才会和谐平稳 井井有条

  【钱文忠】

  《三字经》讲完七以后又得讲八、八音。当然这里的八音,绝对不是咱们熟悉的八音盒的八音,那个八音盒是西洋的玩意,不是中国传统的。哪八音呢?

  【字幕配画外音】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古人更是把音乐作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那么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音乐教育?《三字经》接下来所讲述的八音,究竟是指什么?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为知音?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字幕配画外音】

  《三字经》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钱文忠】

  上面讲的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作乐器的材质进行分类。匏是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上面蒙一层皮革。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有一种叫敔yǔ。这个大家很少听到,但是大家知道现在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这个老腔在演唱的时候,突然会跑出来一个人,扛着乐器。什么乐器呢?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嘭嘭嘭,在那儿敲。这也就是说,在老腔里面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的痕迹。那么石就是玉制的打击乐器,比如磬。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琴瑟。竹子就不用说了,笛子都是。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分类法并不一定科学。但是呢,传统中国就是这么分,这么分有它的道理,这是属于专业的音乐范畴的问题,我们不在这儿讨论。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我们平时经常说,哎呀,这个人吹牛皮。对吧?吹牛嘛。那牛当然不能吹,你肯定是吹牛皮。我倒请问大家,吹牛皮到底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诸位,那么厚一牛皮,你怎么给它吹大嘛?它多大就多大。你干嘛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为什么叫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鼓你是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

  【字幕】

  吹牛皮的意思

  是不搭调

  【钱文忠】

  不搭调、你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

  传统中国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位,能够使人相互理解沟通,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知音。

  【字幕配画外音】

  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为知音?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钱文忠】

  知音的故事,牵涉到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

  【字幕】

  俞伯牙

  钟子期

  【钱文忠】

  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的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他为了使自己的琴技能够更上一层楼,这个俞伯牙经常带着琴,到河边没有人的地方去演奏,苦练琴艺。

  那么有一天,已经成为一代大师的俞伯牙,他依然很勤奋,就在一个下雨天坐上了船,沿着江慢慢漂游。一边欣赏淅沥淅沥的雨声,一边情不自禁拿出琴演奏起来。演奏演奏的时候、过程当中,俞伯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根琴弦弹了一下。这很奇怪,他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这种小小的杂音,怎么琴弦会动?他马上就知道有事,他就觉得有人在偷听他弹琴。俞伯牙抬头一看,发现岸边树林旁边,蹲着一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钟子期。俞伯牙把船靠岸,请钟子期上船。说您那么喜欢听我的音乐,钟子期说是是是,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了一曲以后,俞伯牙问钟子期,你什么感觉?您听到了什么?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他没有事先告诉他,我的曲子名叫什么。俞伯牙觉得太奇怪了,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俞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

  那俞伯牙觉得,你那么理解我的音乐,就称为知音、你了解我的音乐。这也就是一个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

  【字幕】

  高山流水

  【钱文忠】

  两个人相约,俞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古人都要旅游我们讲过的,等我回来以后,我到您府上拜访,我再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来的时候,钟子期去世了,他们两个没有能够再碰到。俞伯牙按约到钟子期家,拜见的时候,看见的是钟子期的坟。俞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贵的琴,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烂了,从今往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这又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

  【字幕】

  伯牙摔琴

  【钱文忠】

  可见在传统中国,把音乐看得有多么的神圣。赋予音乐多么崇高的一种价值。当然,同时如果象我这样的人,听俞伯牙弹琴,他弹高山,我肯定说哎呀,一土堆啊;弹流水,我说哎呀,一水沟啊。那就是什么?那就叫对牛弹琴。我就成牛了,那就是风险很大,听音乐的风险是很大的、在古代。

  《三字经》讲完这个以后,接下来就讲了单数最大的一个数、九。

  【字幕配画外音】

  在中国古代,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有很多,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牛二虎等等。然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一个词与九有关,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那么这里的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

  【字幕配画外音】

  《三字经》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钱文忠】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族。九族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法制关系密切。为什么?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

  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还经常灭人家的三族。李斯被腰斩,李斯就是被灭了三族的。

  【字幕配画外音】

  三族是指

  父系的九族

  母系的九族

  妻家的九族

  【钱文忠】

  所以是几千口人杀的,这是非常残酷的。而到了明朝以后,杀九族还不过瘾,才有了十族。十族什么呢?加上老师一族,师生关系也是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很大,如果一个学生被灭门,明天你老师也被拎出去砍头。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拜一个老师不巧被杀,哪怕你毕业了,我也给你揪回来杀了。

  这都是中国传统当中很残酷的一面,今天当然早就没有了。这非常残酷,这种传统就不值得继承、这还了得。

  那么讲完这九族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亲属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从小应该学习哪些亲属相处的礼仪?这个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