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蜀道难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 想象奇特, 笔墨纵横。学习本文, 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奇想”的不断变化, 从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因此, 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反复诵读, 结合声情培养语感, 同时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比如旅游、交游) 和读书经验来反复探求和品鉴《蜀道难》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体会, 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理解“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查检资料, 阅读李白作品《送友人入蜀》《剑阁赋》以及相关的鉴赏资料, 能够陈述李白写作《蜀道难》的缘由。
2.在诵读的基础上, 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 陈述其生动的妙处, 其中应有夸张的解说。
3.在朗诵及默诵课文的基础, 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关键语句, 陈述李白的奇思妙想及“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4.学生在朗诵与阅读注释的基础上, 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及其变化的词、句, 并对各阶段的情感予以概括。
【教具准备】
1.《蜀道难》朗读音画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自学)
一、听读文章, 感知文本
利用5分钟时间, 对照课文注释第36———37页内容, 播放朗读音频, 听读《蜀道难》全文, 读正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二、朗读文本, 深度感受
利用10分钟时间, 完成《蜀道难》全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至熟练, 做好第二课时课堂朗读展示准备, 并深入体会给出你选择朗读该段落的理由与阅读感受, 课堂朗读展示的发言范例如下:
大家好!我朗读的是课文的第__段,, 我认为以上段落, 我的阅读感受是。
三、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利用8分钟时间, 自读下面材料, 了解李白其人及《蜀道难》写作缘起。 (印发资料)
(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 《蜀道难》写作背景
四、疏通文意, 研读文本
1.利用6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注释, 识记并解释重点字词。
2.利用6分钟时间在熟读注释的基础上, 疏通文意并梳理文脉。
五、课外阅读, 拓宽眼界
阅读李白《送友人入蜀》、《剑阁赋》, 熟读成诵, 品鉴赏析。 (10分)
(印发资料, 学生阅读)
第2课时 (讲学)
一、课前导入, 走进文本。 (3分钟)
白居易初出蓝田时写到“绝顶忽上盘, 众山皆下视。下视千万峰, 峰头如浪。”
李商隐途径淮阳郡时写了“断雁高仍急, 寒溪晓更清。”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的刻画。
二、感受文本, 品味语言。
1.利用8分钟时间欣赏《蜀道难》音画视频, 教师做好朗读指导, 学生朗读文章三遍。
(1) 第一遍, 读的要求是:整体把握, 读准字音, 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
(2) 第二遍, 读的要求: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速, 注意节奏、停顿和快慢。
(3) 第三遍, 读的要求: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把握好语气, 读的要求是抒情性, 伴随着你自己对诗的体会、你自己的性情。
2.利用5分钟时间请3位同学选择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并陈述选择理由和阅读感受, 教师点评。
3.本文是一首乐府古诗, 句式以七言为主, 杂以其他长短句, 参差错落, 如行云流水。请利用8分钟时间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1) 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并体会不同句式 (第37页“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的表达效果, 指名6位同学口述作答, 教者点评。
(2) 文中多处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请你在文中找到至少一句并说明其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考后请3位同学口述作答, 教者点评。
口述示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运用扩大夸张的艺术手法, 写出山的高俊, 突出山的本质特征, 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给人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 品鉴奇想。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后, 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展示交流, 教者点评。
1.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 卓越的艺术构思, 纵横飞扬的辞采, 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请同学们以第1段为例, 分析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 (5分钟)
口述示例:“蚕丛及鱼凫”, 写蜀国古老的传说, 那如梦似幻的过去, 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
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了三回, 所表达的感情自然有变化, 不重复, 可以说是“愈出愈奇”, 每次咏叹有怎样的变化和转折? (8分钟)
(1) 学生朗诵课文
(2) 学生探究交流: (略)
教师点拨:全诗安排的三次咏叹, 每一次嗟叹, 就是一个转折, 诗意各有侧重, 分别突显蜀道的高、险、危 (危及人身之危) 。同时, 每一嗟叹, 嗟叹者所取的角度又有区别。角度的三次变换, 感情波澜迭起, 既逐层加深对蜀道之难的深刻印象, 又不断增强警示劝诫的关切心情。
3.在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梳理, 补写出下表的空缺。 (多媒体展示, 斜体字部分学生补充) (6分钟)
四、延伸思考, 课外作业
1.思考练习:《送友人入蜀》《剑阁赋》和《蜀道难》, 同为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作, 比较这三首诗在艺术技巧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2.背诵默写:背诵并默写《蜀道难》。
【教后反思】
笔者工作近10年来, 听了将近300节课, 有同事的常规课, 有校内校外的研讨课, 有名师的示范课, 有一线语文教师的赛讲课, 仔细回味, 细细梳理, 发现很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过“浅”。这里提到的“浅”, 指的.是解读的粗浅、肤浅, 也指解读的浅显。我们的教师不重视教学文本的解读, 有的语文教师仅仅依照教参上的信息, 常常让课堂徘徊在浅层状态。有的教师仅凭个人的理解对文本进行简单的解读, 对文本隐含的深层价值不去发掘, 读懂了文本的表面意思就以为是获得了“真理”了, 结果只能是看见了皮毛而忽视了实质。
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 主要就三件事: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对话。其中, 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 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把课文读懂, 解读出文本的精妙之处, 才能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 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开展对话, 引领学生更好地解读好文本。
有的老师教李白的《蜀道难》,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结合注释翻译字句, 分析诗歌意象, 学生朗读诗歌, 体会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显然, 这些内容都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教, 学生自学就能理解。《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 想象奇特, 笔墨纵横, 凛然成风。如果对《蜀道难》的解读停止在文本表层, 那是非常可惜的, 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深入地理解《蜀道难》的艺术魅力。
学习《蜀道难》旨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文章的构思, 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变化的“奇想”, 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 让学生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体会, 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能够品析《蜀道难》“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我们在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 不妨从“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这一句入手, 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 每一次的出现都暗示着诗意的转折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可以从分析文本情感变化这一点上将解读引向深入, 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文章有怎样的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 二是“这首诗的反复咏叹, 每处咏叹有何不同”。第一次咏叹, 突显了蜀道的“高”, 作者站在全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无法过”。第二次感叹, 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 作者站在行者的视角, 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第三次嗟叹, 突显了蜀道的“危”, 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 劝导友人“早换家”, 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三次咏叹, 三次诗意转折, 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 感情也随之变化, 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
选入到教材中的文本是一个可作多层发掘的静态存在, 语文教师只有和教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 经过深入研读, 才能读出教学文本的精妙。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样玩得很多, 没有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口, 不知道要解读哪些内容, 最终只能在教学文本的表层滑行, 课堂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如果解读停留在学生一看就懂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与学生交流一些他们已经了解的内容, 那课堂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所以,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语文教师务必做到:面向课堂, 解读教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