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秦风学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篇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题目】

  9、《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文中借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 ____________ 。(3分)

  13、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答案】

  9《陶渊明集》 陶渊明 社会理想

  10、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渔人

  11、交错相通 邀请 不用说 做标记

  1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略

  13、桃花溪水行舟图

  14、大意:外面社会出现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15、老人和小孩一并都很愉快。

  16、

  一、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

  二、民风淳朴;

  三、人人都得到关爱等

  【欣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篇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1:

  ⑴交错相通

  ⑵通“邀”,邀请

  ⑶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⑷使……劳累。

  小题1:

  ⑴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小孩,都休闲愉快,自得其乐。)

  ⑵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小题1:不同意。

  【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小题1:试题分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句话的含义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诉了他们”,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谁,做了什么”,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的含义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没有什么”,即“无∕丝竹之乱耳”。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

  (1)“交通”古今异义词,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交错相通。

  (2)“要”,通假字,通“邀”,邀请。

  (3)“白丁”,一词多义,此处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闲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斯”(这)、“惟”(只是)、“馨”(品德高尚)等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试题分析:

  【甲】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篇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