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刘莉莉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似流水、伴人行。

  赏析:

  本词作于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年25,在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任。是年二月,公以事至长安,三月过宝鸡斯飞阁,重游终南。

  前两句传神,将变幻莫测的天气一笔勾出,始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再而雨过天晴,天高地远,云淡风轻。想必这应该是夏天时节。马蹄踏过,“细草软沙溪路”,皆为细软之物,马蹄声自然轻微。三名词连用,利用列锦手法,无一连词或介词,纯名词排列,却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衬出旅者心情之轻快。

  下阙基调却一变,由轻快转为低沉忧伤。卯,十二时之一,今五时至七时。卯酒即卯时所饮之酒。古时赶路之人一般五更天前动身,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即是最好注脚。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见起身之早。然而本词旅者起身更早,因为卯酒都已喝到醉了又醒,“梦不成”,整晚又都难以入眠。至于是因为失眠而想借酒浇愁还是想醉酒而入眠,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了。从上阙前两句的描述中可知此时大概已是黄昏,也就是说旅者已经走了快一天了,身累心更累,何处是归途仍遥遥无期。

  “蓝桥何处觅云英”,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唐裴铏《传奇·裴航》云:长庆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汉。同行樊夫人,国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与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会云英,以玉杵臼为礼,结为连理。方知云英为仙女、樊夫人则云英之姐也。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处旅者的情感是伤感的,美好的事物(我的心上人)无处寻,唯有多情空流水,伴随这漫漫孤苦之旅。

  整首词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与孤独,还有一丝丝遗憾。作者运用列锦、比喻、拟人、用典、对比等手法,将一名旅者旅途中复杂的心情变化充分地展示了出来,但仍未脱前代词旧的羁旅题材与表现形式之窠臼。

苏轼《南歌子》原文及赏析2

  南歌子·湖景

  宋代苏轼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译文

  从古岸上开挖出青葑下的湖泥,在新渠里流淌着葡萄色的绿酒。您会看到:湖光映满万家画楼。请记住:以后顺路就可进入浙西的杭州。

  中秋佳节承接在梅雨之后,我的余生寄托于一叶小舟恰好把菱角与鸡头,还有月明时的千顷西湖,同时保留。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

  青葑(fèng):葑,即菰根,也称茭白根。《晋书·毛璩传》:“四面湖泽,皆是菰葑。”何超《晋书音义》卷下引《珠丛》:“菰草丛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傅斡《注坡词》注:“今江东有葑田。公时请修西湖,大开水利。”

  新渠:新开出的水渠。此指东坡任杭州太守后所疏浚的茅山河和蓄泄湖水的盐桥河。

  会:恰巧,适逢。

  他年扶病入西州:意谓将来依旧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州:(汉)晋时称凉州为西州,因在中原之西而得名。

  佳节连梅雨:谓端午节期间适遇连绵梅雨天气。

  叶舟:小船。谓舟形像一树叶的样子。

  将:取、拿。鸡头:也称“芡实”,俗名鸡头。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有刺。种子球形,黑色,称“鸡头米”,可供食用、药用或酿酒。

  创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游西湖时所作,创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

  赏析

  上片绘写西湖岸上的清丽景色:“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那古老的西湖岸边,丛生了一片青色的菰草根;新开的水渠,正滚走着碧绿的水流;恰好看到闪闪湖光,照满了万家的楼房。而后,笔锋却突然一转:“记取他年扶病、人西州。”扶病,带病勉强做事。词人面对西湖美景,却提醒自己说:“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抱负依然难以实现啊!”犹如重拳捶胸,给人以猛烈的'撞击,显现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内心抑郁。文词的突然转换,使笔墨霎时开张。

  下片则通过景物,倍写自己乖蹇难堪的坎坷道路。与上片的郁闷感叹交相呼应,并加以发展:在端午佳节中却碰到了连绵梅雨,令人不知所措,好像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一叶小舟任其漂流一般;然而,舟侧又遇到杂草丛生的菱角和菰根,浮在湖面,累累相阻。“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那湖面的千顷明月光,皓洁清沏,又使人留恋难返。

  此词时悲时喜,曲折委婉,终把词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和盘托出,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感受。